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为社会本位论;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称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 学校教育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力法等力-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治,或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 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 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开展,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4. 体育

【答案】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又称体育运动,泛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动; 狭义的体育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增进人体适应能力,预防疾病,康复身心,健身、健美,延年益寿; 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个人的生活,娱人娱己有重要作用; ③可振奋民族精神,发展国际交往,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④对社会生产也有促进作用,与社会教育、军事、医疗卫生、宗教、体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5. 发展关键期

【答案】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6. 德育原则

【答案】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7.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一种教育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8. 遗传决定论

【答案】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己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二、简答题

9. 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并举,视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主张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一切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真教育”。海内外相呼应,浑然一体。由于中国科学社的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表现为两方面:

(1)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2)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括,注重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 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等研究,重视教育实验,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等方法的应用。

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促进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如道尔顿制等的试验广泛开展; 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10.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对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有:

(1)注重整体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作品等)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 另一方面,强调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2)突出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来完成,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