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文化渗入,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广泛被全球所使用,没有其他语言就其广泛性可与之相比。Smith指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习 者能够通过目标语达到与他人交流观点及文化的目的。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必定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化学习者。   为了能准确、恰当地使用一门外语,学习者必须具备四种语言能力:书面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对于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学习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涉及交际者能否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得体;而且涉及其能否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中阐释那些承载文化现象的语句的恰当内涵。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目标,而忽视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语言学家和英语教育者才开始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虽然一些相关的研究已在高校展开,然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 的研究还涉及甚少。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英语在外语教学中发展的回顾以及对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有关文化意识部分的分析。说明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外语语 境的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形式的教学而且应包括其社会功能的教学。“每一次语言行为的直接目标就是交际者双方用其各自具有的文化积淀和 其他经验进行交流的行为。”(Malinowski,1923)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本族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别。假如我们使用英语的目的是 为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那么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能以一种动态的方式看待语言和文化的 关系,那么在文化的互动中,英语教与学的效果将会是更为显著。本文作者针对初中学生英语社会语言能力现状,通过问卷和与部分学生访谈 的形式在两所学校初三220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并希望通过调查获得下列信息:1。学生目标语言中社会语言文化知识掌握的状况。2。学生目 标语言中社会语言文化知识获得的渠道。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多数学生的社会文化及跨文化能力明显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 。同时就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原因之一:多数学生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二:多数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话题分 散地出现在课本中,并非很系统化。其三:文化知识的呈现还是以较为单一、传统的方式,而并未采用学生在问卷中提到的上网,英文报纸, 杂志,电影等方法。 面对这种状况,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同时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针对初中学生,尤其在他们获得了 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强化目标语言中的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介绍本族文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这些方法和建 议或许对中国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尽管它们在某中程度上还不够全 面,不甚满意。作者仍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英语教师投入到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