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917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众的极化

【答案】受众的极化是指受众的极端分化,其主要表现为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媒体的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此观点由美国学者韦伯斯特(JamesG .Webster )提出。他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后会对其做出是否继续接触的反映,这种反应会在之后的表现中进一步加强。媒介新环境表现出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

2. 互文性

【答案】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夕,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3.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4. 网络成瘾

【答案】网络成瘾,即网瘾。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 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 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网瘾症有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同时,网瘾症也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5.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和补充的信息传播模式。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_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6. UGC

【答案】UGC 是“UserGeneratedContent ”的缩写,是指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UGC 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YouTube 等网站都可以看做是UGC 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等都是UGC 的主要应用形式。

7.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8. 华盛顿邮报

【答案】《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 )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位于美国首都,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f 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二、简答题

9. 简述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历史。

【答案】媒介(media )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历史上的每一次媒介变革,都会给现实的

媒介发展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传播媒介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为了清楚地描述媒介变革的历史轨迹,可以以重大媒介变革为标志来考察媒介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媒介至少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而正在发展的媒介态势则是人类正在经历的有史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第五次变革。具体而言,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最古老的媒介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是人的身体本身,人们使用手、脸等身体部位来进行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传播,然后才产生了语言。语言传播使身体在传播中的作用更显得重要。虽然此后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媒介和各种各样的设备,但至今身体在传播中的媒介作用依然存在。人类还为扩大身体的传播发明了很多发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如语言、图画、标记、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性图案和烽烟、旗鼓等。

(2)文字媒介的诞生

在语言产生后的10多万年的人际交往和生存斗争中,人类的先祖们又学会了把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分离开来并加以保存的技术,这就产生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一旦有了简化的书面语言和纸这样便于携带的媒介,信息就能长久地保存和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

(3)印刷媒介革命

印刷媒介革命带来了印刷媒介的普及。教育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书籍出版事业的发展。到16世纪,几乎在所有西欧国家,都建立了大学。宗教改革使得对《圣经》和其他宗教著作的需求量大增。此外,科学、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要求出版越来越多的书籍。活字印刷发明了近200年以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报纸开始出现。17世纪初,定期出版的报刊首先诞生于德国。之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日报。最早的日报也于166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即《莱比锡新闻》,它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某种意义上,报纸和印刷书籍相比更是一种革新,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式的发明。和其他文化传播形式相比,还在于它的个人主义和现实倾向,世俗性和适用性,满足了一个新兴阶级一一以城市为基础的商业和专业人员一一的需要。它的新奇并不在于它的科学技术或传播方式,而在于时刻变化和在自由的社会政治气候下对各个阶层的影响。

(4)电子媒介一一电讯技术的发展

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的发现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始诞生了一大批电子媒介,电讯、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等都是19世纪至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发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电话、电报和无线电的发明形成了庞大的电讯媒介和电讯产业; 电话、电报与无线电的发明创立了电子媒介和电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拉开了20世纪电子时代的帷幕。

①电子媒介一一电影的发展。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形式出现在19世纪末,但内容上它并不新鲜,它只不过是将传统的娱乐转移到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