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探索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大学英语,传统PPP教学

  摘要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用语言做事”,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目前,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备受关注。2001年5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原教学大纲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新《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写入教学建议。鉴于英语教学的整体规划,我们要做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与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协调起来(戴炜栋,2001)。因此,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夏纪梅(2001)建议大学英语应用任务教学法,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把社会引入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发展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显然,任务型教学被视为改革我国传统教学的一剂良方。然而,在此之前,我国外语教学界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才刚刚开始。但是,广大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了解多少?能否准确把握并有效运用?任务型教学是一个舶来品,其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环境。在我国独特的外语教学条件下,任务型教学的可行性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具体操作任务型教学进行了研究。   作者首先对任务型教学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研究了Willis的经典理论以及任务型教学在中国的现状,分析了任务的定义,类型,结构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任务型教学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本主义倡导学生进行意义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本文的重点是就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开展任务型教学进行了研究,作者采用了调查问卷法,从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认识和对于如何开展活动学生自己的一种倾向性理解。为了对比任务型教学和传统教学,作者在两个班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堂教学实验。一个班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PPP教学法。在学习态度、课堂气氛、以及这两种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束后,作者做了与学生之间的访谈,了解更多课堂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分四步进行。首先,活动的准备。把全班同学按5至6人分组,分组时注意学生的性别,学习主动性以及人际关系等,使得每个组为全班的一个缩影,从而能公平竞争。其次,活动的引入。每一个任务安排到完成需要6节课。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第一次上课指出重点和难点,课本上的其他学习内容主要以任务的形式分配下去,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习语言。由于大学英语教材不是以任务型为基础,所以作者着重谈到了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的巧妙,难度适中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者,任务的结束和评估。任务分配过后,给学生两节课的准备时间,第三次上课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作者要给予客观、公正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最后,活动的反馈。每一课的学习结束后,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等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对教学做出及时调整。   两个班的实验结果对比显示了两个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在传统PPP教学中,以内容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枯燥乏味,难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在任务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任务的提供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积极。2)在传统PPP教学中,由于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发生,课堂井然有序,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学节奏松弛有度,活动多样,课堂气氛浓厚。3)传统PPP教学与任务教学相比,学生的外语学习情感态度方面表现出了焦虑、自信心差、自尊心弱、学习动机不强和学习自主能力弱等特点。   本文最后是作者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完成任务教学的再思考,特别提出了老师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设计时要把握的原则、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语言准确性和流利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任务时正确的纠错策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