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培养单位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供给范围上限
【答案】供给范围上限是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2. 交通网
【答案】交通网是交通现象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节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等交通路线。
3. 经济地理学
【答案】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它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4. 加工系数
【答案】加工系数是指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较高的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较大; 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较小。
5. 区位
【答案】区位是指一个区域在相关的经济空间或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它反映了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与其它区域经济或社会活动以及经济社会要素在地理空间距离的约束下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和程度。
6. 经济协作区
【答案】经济协作区是行政区向经济区的一种过渡形式,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要目的。由各级政府建立的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7. 空间相互作用
【答案】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
8. 原料指数
【答案】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9. 区域产业结构
【答案】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具有条件制约性、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
10.报酬递增
,他以一种企业组织(制针工【答案】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场)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并提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特征给予了更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其中很多观点被应用到新经济地理学之中,成为解释区域差异和产业集聚的手段。
11.辨析经济地域综合体和经济区
【答案】(1)经济地域综合体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 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
然环境; 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
(2)经济区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2.特殊因子
【答案】特殊因子是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它可使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
二、简答题
13.试述经济全球化对物流业的影响。
【答案】经济全球化对物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组织形式的变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物流的需要,传统的运输公司地位相对下降,物流公司的其他形式迅速发展。这些形式的物流公司包括以资产为基础的物流公司、以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公司、传统的运输公司和发送公司、以网络为基石出的物流公司。
(2)贸易公司的职能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贸易公司是物流业最古老的组织形成之一,他们在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职能和影响范围也日益扩大。
(3)服务形式不断拓展
随着对物流的重视,物流的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物流的管理范围己扩展到包装、材料搬运、采购、生产计划、选址等众多领域。
(4)跨国零售业不断发展
零售公司进入外国市场建立新的分店,在目标市场里并购一家现有的公司,与本国公司合作在目标市场里建立分店。电了零售业由于特殊的经营方式,其销售范围很容易跨越国界,实现多国或全球销售。
14.简述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答案】冈纳—缪尔达尔于1944年在《美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具有积累的效果。同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存在上升或下降两种循环的可能。
总起来看,循环积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15.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答案】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如下:
(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能够发现新的原材料,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者是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②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其结果,就是新的生产部门的建立,包括生产全新概念的产品的部门和生产新功能、新品质的部门。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①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②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