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某学生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影响称为场独立性。作业的时候容易受老师的影响,应是场依存性。这位学生的认题中学生在做
2. 下列关于学习动机的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近景动机比较具体,其效果也显而易见,但其作用小大稳定,容易变化
B. 远景动机同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联系,比近景动机稳定而持久
C. 在同一时间,主导性学习动机不只一个
D. 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的地位与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C
3. 小李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
A. 并列结合学习
B. 类属学习
C. 归纳学习
D. 上位学习
【答案】B
4. 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卜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 服从水平
B. 依从水平
C. 认同水平
D. 内化水平
【答案】选C 。
【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因此,答案选C 。
5. 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为( )
A. 原型启发
B. 原型定向
C. 原型操作
D. 原型内化
【答案】D
6. 一般来说,每一单元最理想的复习时间是( )。
A.10分钟左右
B.20~50分钟
C.50~60分钟
D.60~90分钟
【答案】B
7. 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联结理论
B. 认知理论
C 建构主义理论
D. 人本主义理论。
【考点】不同学习理论派别的核心观点。
【答案】C
【解析】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联结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出动地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
实的任任务; 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 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 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发生后,学习者必须在这一环境中活动; 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论、自我实现理论及“患者中心”出发,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8. 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 )实现的。
A. 尝试错误
B. 中介变量
C. 形成认知地图
D. 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
【答案】D
9.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
A. 集体观念
B. 从众
C. 服从大局
D. 集体凝聚
【答案】B
10.教育心理学着重考察与研究的是( )。
A. 学生心理
B. 教师心理
C. 管理心理
D. 教与学在环境条件制约下互动时学生心理
【答案】D
11.60年代初,(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 布鲁纳
B. 桑代克
C. 皮亚杰
D. 廖世承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