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74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马歇尔计划
【答案】马歇尔计划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故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中提出的。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使该计划具备了法律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 ②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出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向美国提供本国和殖民地产的战略物资:③由美国政府设立经济合作总署,控制“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的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 ④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把进步力量排挤出政府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6个西欧国家相继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定了双边协定。到1952年2月29日,马歇尔计划全部费用为129,924亿美元,计划预定期限5年(1948~1952),实际上1951年1月已基本结束。随后为《共同安全计划》所取代。
2. 安政五国条约
【答案】安政五国条约是指对1858年(日本安政5年),荷兰、俄国、英国、法国分别同日本签订的通商条约的统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强力图把日本纳入资本主义市场。19世纪50年代欧洲列强开始迫使日本签订一系列条约以谋取在日本的特权,打开日本的大门。该条约使日本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这也使日本国内封建制度的危机大大加深了。在内外危机日益加深之际,日本于1868年进行了摆脱危机的明治维新,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
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4. 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案】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是一种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5. 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华沙条约组织是指在《华沙条约》基础上建立的以苏联为首的的共同抗衡北约的组织。1954年10月,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巴黎协定》,西德被批准加入北约组织,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苏联坚决反对《巴黎协定》,并与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代表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55年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的宗旨是机体防御。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但是,随着东西方从对抗走向缓和华约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歧越来越深,华约名存实亡,苏联因自身难保,对此无力回天。“空心化”的华约凄然地走向解体,至1991年7月日正式解散。
6. 《最后议定书》
【答案】《最后议定书》是指于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通过的协定。《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以自己为祛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7. 集体安全(collect security)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一战接近尾声时,关于集体安全的思想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国联的建
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集体安全思想和原则要求一致努力,运用综合的和平途径; 认为国际上的侵略行径应受法律制裁和道义谴责; 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 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以约瑟夫·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张,筹建集体安全体系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33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在准备答复法国政府关于采取何种联合反措施以应付德国的备战行动时,拟定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项建议与苏联1933年11月向美国提出的签订日、美、苏、中等国参加的区域性太平洋公约的提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平计划。
8. 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
【答案】富尔顿演说,又称为铁幕演说,是指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演说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二、简答题
9. 中苏关系正常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有什么意义?
【答案】(1)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①1982年3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他一方面说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另一方面又作出某些“改善”苏中关系的表示。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3月26日发表谈话说:“我们注意到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同年8月,中国再次向苏联政府提议,为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举行磋商。后经协商,双方确定在两国首都轮流举行副外长级特使磋商。第一轮磋商于1982年10月5日开始在北京举行。中方特使是副外长钱其深,苏方特使为副外长伊利切夫。在磋商中,中方指出,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驻扎重兵、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和出兵占领阿富汗,从北部、南部和西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这是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苏联以涉及第三国利益为借口,拒绝讨论解决三大障碍问题。
尽管两国特使磋商在这一时期内未能取得什么进展,但为两国恢复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气氛。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逝世。中国政府派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为特使出席葬礼,并会晤了葛罗米柯外长。双方就如何排除障碍、进一步推动两国副外长之间的磋商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