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831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请解释不确定型决策与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之间的不同,并举例说明当决策面对不确定时,决策者风险偏好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答案】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可能面对二种状况,确定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1)不确定型决策与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之间的不同

①决策制定的确定性。管理者面对的决策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在制定决策时,不仅清楚各种各选方案是什么,而且知道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并且个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确定无疑的结果。这是一种决策确定性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制定决策的关键是判断什么样的行动方案,能最好的实现既定的决策目标,这是确定型决策。实际中有许多问题不是严格确定性的,但如果主要因素是确定的,也可以暂且忽略不确定因素,简化为确定型决策问题。

②决策制定的风险性。管理者面对的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决策方案的自然状态也有若干种,但依据现有的条件可以对每种方案发生的概率作出客观的估计。决策者在风险条件下能够估计出每种备选方案的可能性,方案实施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下的后果是可以确定的,不确定的是最终出现那种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决策者基于历史数据和以前的经验可以判断出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这种决策具有风险性,属于风险型决策。

③决策的不确定性。管理者面对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决策的备选方案实施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状态或者带来的后果均不能作出预测。

(2)当决策面对不确定时,决策者风险偏好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者需要靠学识、智慧、胆略甚至运气来做决定。不同风险倾向的决策者不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案。

①风险厌恶型的决策者,讨厌风险,往往规避风险,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情况。在对未来进行决策时,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简称小中取大法。

②风险偏好型的决策,敢于冒风险,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好的情况。决策时,对各种力一案都按它带来的最高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高收益最高,简称大中取大法。

③风险中立型的决策者,对风险比较理性,做决策比较客观,一般不愿让自己选择了某方案后,再事后发现客观情况并未按自己预想的发生,为自己事前的决策而后悔。在对未来决策时,就会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侮值,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并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即采用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不确定型决策。

2. 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根据美国学者波特的研究,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如图所示。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并且最终利润潜力也会随着这种合力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公司的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使公司在行业内进行恰当定位,从而最有效地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并影响它们朝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化。

(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态取决于如下因素:①现有竞争者的力量和数量; ②产业增长速度; ③固定或库存成本:④产品特色或转移购买成本:⑤生产能力增加状况; ⑥竞争对手类型; ⑦战略利益相关性; ⑧退出成本。

图 驱动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2)潜在入侵者。某一行业被入侵的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行业的进入障碍。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主要有:①规模经济; ②产品差别化; ③转移购买成本; ④资本需求; ⑤在位优势; ⑥政府政策。

(3)替代品生产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判断哪些产品是替代品和判断哪些替代品可能对本企业经营构成威胁。

(4)买力一的讨价还价能力。其影响因素主要有:①买力一是否大批量或集中购买; ②买方这一业务在其购买额中的份额大小; ③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 ④买方面临的购买转移成本的大小; ⑤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是否是买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投入; ⑥买方是否有“后向一体化”的策略; ⑦买方行业获利状况; ⑧买方对产品是台具有充分信息。

(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其影响因素主要有:①要素供应方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②要素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况; ③本行业是否是供方集团的主要客户; ④要素是否为该企业的主要投入资源; ⑤要素是否存在差别化或其转移成本是否低; ⑥要素供应者是否采取“前向一体化”的威胁。

3. 谈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答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管理包括几乎所有的基本管理职能,也就是说组织的战略必须涉及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2)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公司在其市场领域中的位置,成功地同其他对手进行竞争,满

足顾客的需求,获得良好的公司业绩。成功的企业有共性也具有其特性,共性是完整的企业文化,系统的企业制度; 特性是每一企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管理决策。

(3)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②分析环境; ③发现机会和威胁; ④分析组织的资源; ⑤识别优势和劣势; ⑥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⑦制定战略; ⑧实施战略; ⑨评价结果。

(4)战略管理的特点

①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所管理的是企业的总体活动,所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虽然这种管理也包括企业的局部活动,但是这些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在战略管理中出现的。因此战略管理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②战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战略决策涉及一个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虽然它也需要企业上、下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但企业的最高层管理人员介入战略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由于他们能够统观企业全局,了解企业的全面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对战略实施所需资源进行分配的权力。

③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大量资源的配置问题。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实体财产和资金。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战略决策都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这些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资源作为保证。因此,这就需要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④战略管理从时间上来说具有长远性。战略管理中的战略决策是对企业未来较长时期(一般为5年以上)内,就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在迅速变化和竞争性的环境中,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对未来的变化采取预应性的态势,这就需要企业做出长期性的战略计划。

⑤战略管理需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在未来竞争的环境中,企业要使自己占据有利地位并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考虑与其相关的因素,包括竞争者、顾客、资金供给者、政府等因素,以使企业的行为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外部力量,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4. 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及其成员的伦理行为?

【答案】管理者可以采取下列办法来改善组织及其成员的伦理行为: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管理者可通过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的招聘过程将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挡在门外。另外,招聘还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求职者的个人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观、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员工对道德是什么认识不清,这显然对组织不利。确立道德准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道德准则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也要相当宽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