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8岁,因“反复发热3年,复发7d”来诊。3年前在非洲进行道路援建工作过程中出现发热,诊断为疟疾,在当地给予退热药及氯喹治疗后好转;2年前有类似的发作史,给予氯喹及输液治疗好转;3个月前回到成都,7d前突然出现畏寒及寒战,约2h后开始发热,当时未测体温;以后每天发热,无明显规律性,体温39~40.2℃,伴头昏、头痛,尿黄,食欲差。查体:T39.8℃,P118次/min,R26次/min,BP112/70mmHg;皮肤黏膜苍白,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大,右上腹压痛及叩痛,墨菲征(+);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治疗应选择的药物是() A.氯喹。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磷酸萘酚喹。 甲氟喹+周效磺胺。 咯萘啶+乙胺嘧啶。 青蒿琥酯+苯芴醇。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是由于() Na+内流。 K+外流。 Ca2+内流。 K+内流。 低于阈值的局部电位刺激。
下列哪项不属于耳源性脑膜炎脑脊液的改变() 脑脊液压力增高。 细胞效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增高。 糖及氯化物含量减少。 细胞培养阳性。
经典的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除清扫颈部淋巴结外还应包括() 颈内静脉,副神经,颌下腺,胸锁乳突肌,迷走神经。 颈内静脉,副神经,颌下腺,肩胛舌骨肌,膈神经。 颈内静脉.副神经,颌下腺,胸锁乳突肌,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副神经,颌下腺,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 颈内静脉,副神经,颌下腺,胸锁乳突肌,舌下神经。
阈上刺激可引起()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峰电位。 后电位。 不产生电位变化。
患者男,48岁,因“反复发热3年,复发7d”来诊。3年前在非洲进行道路援建工作过程中出现发热,诊断为疟疾,在当地给予退热药及氯喹治疗后好转;2年前有类似的发作史,给予氯喹及输液治疗好转;3个月前回到成都,7d前突然出现畏寒及寒战,约2h后开始发热,当时未测体温;以后每天发热,无明显规律性,体温39~40.2℃,伴头昏、头痛,尿黄,食欲差。查体:T39.8℃,P118次/min,R26次/min,BP112/70mmHg;皮肤黏膜苍白,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大,右上腹压痛及叩痛,墨菲征(+);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