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 皮亚杰

【答案】C

2.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 内发论

B. 外烁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A

3. 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 )

A. 讲述法

B. 讲解法

C. 讲读法

D. 讲演法

【答案】A

4.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 课程目标

B. 教学目标

C. 教学计划

D. 教学大纲

【答案】D

5. ( )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

A. 校长责任制

B. 校长负责制

C. 校务委员会制

D. 校长分工负责制

【答案】B

6. 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 康德

B. 第斯多惠

C. 赫尔巴特

D. 福禄培尔

【答案】C

7. 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

A. 人性如素丝

B. 人性无善无恶

C. 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D. 人性具有稳定性

【答案】C

【解析】王夫之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享”。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己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旧生日成”以至于善的。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所以,在人性与教育作用的问题上,王夫之强调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8.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 社会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上层建筑

D. 文化传统

【答案】B

9. 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 ”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准习俗水平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水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虽然在第一水平中,儿童己经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还是纯外在的,,儿童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10.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

A. 精细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计划监控策略

【答案】A

【解析】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己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说人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具体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缩写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等。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卞要有画线、复习策略等; 编码与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主要有列提纲、系统结构图、网络关系图和列表格等。计划监控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11.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杨贤江认为教育是( )

A. 社会的经济基础

B. 劳动力再生产手段

C. 不偏不倚的公正事业

D. 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