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66中外音乐史[专业学位]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堂乐歌

【答案】学堂乐歌是一种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传统乐曲、民歌曲调,也有少量自创曲调。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态等,代表作品有《体操一兵操》、《春游》等。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开端。

2.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答案】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是一个学术团体。该团体主要工作成绩有:深入民间采集第一手资料,整理介绍并出版,如《秧歌曲选》、《眉户道情集》等; 对民间音乐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如写作论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秦腔音乐概述》等。该会还曾出会刊《民间音乐研究》一期。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对于搜集、保存、整理、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和促使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大量运用民间音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海韵》

【答案】《海韵》是一首大型艺术性合唱歌曲。徐志摩词、赵元任曲。歌词源自徐志摩同名白话体新诗,描绘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作曲家用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音乐,分别代表旁观者诗翁、主人公女郎和背景大海。全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在旋律与和声方面都作了“中国化”的探索,是20世纪20年代合唱歌曲的杰出代表。

4. 刘天华

【答案】刘天华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乐曲方面,作品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光明行》等10首及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及琵琶练习曲15首,民族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记录《梅兰芳歌曲谱》,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刘天华是近代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对近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左翼音乐运动

【答案】“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井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著名的左翼革命音乐组织有:聂吓、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比平左翼音乐家联盟”; 聂耳、田汉和任光组织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田汉、任光、吕骥等人成立的“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

6. 秧歌剧

【答案】秧歌剧是一种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小歌剧,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秧歌剧吸收了戏曲音乐成分和陕北民歌因素,内容多反映边区人民生产、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代表作《兄妹开荒》、《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二、论述题

7. 简述曾志态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答案】曾志态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有:

(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其中东京中国留学生的“亚雅音乐会”及“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在当时属于首创的性质。

(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1903年编写的《练兵》《游春》《扬子江》等发表于《江苏》杂志上,同年4月编印出版《教育唱歌集》。

(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对中国新音乐事业建设贡献最突出的一个力一面。 第一,1903年,在《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第二,1904年编印出版了他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第三,1905年,编印出版了包括乐理、唱歌教授法及风琴练习法融于一体的《音乐全书》; 同年在《醒狮》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编写的《和声略意》。

第四,1905年,于《新民丛报》上发表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全面阐述为提高学校音乐教育所需的各种音乐的基本知识,提出要敢于“输入文明”,又要善于运用这些“输入”的文明来创造自己的音乐文化,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培养本国教师”,“雇用外国教师”,“编写音乐教科书”,“仿造泰西风琴、洋琴”,以及在“公共地方设奏乐堂”和“选派留日音乐学子”等。

(4)较早地对编写学堂乐歌提出了非常精辟的批评,主张作歌要“质直如话而神味隽永”。

8. 概述评剧的形成、发展和改革。

【答案】(1)评剧的形成

评剧由河北的说唱“莲花落”与东北的歌舞“蹦蹦”合流而成。

(2)评剧的发展

在评剧发展的初期,著名演员兼剧作家成兆才,曾为评剧编演了近百个传统剧目,为评剧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亥革命后,评剧艺人受到当时革命运动的影响,也及时编演了一些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时事新戏,曾在群众中轰动一时。

(3)评剧的改革

在评剧发展的中期,以天津的“孙家班”为主,曾大胆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女演员,如花莲舫、李金顺、筱桂花、白玉霜等。这些女演员曾在评剧的发展中作用日渐显著,特别像李金顺和白玉霜,从表演到唱腔均进行了大胆的重要改革。

9. 简述冼星海歌曲创作的特色、成就和影响。

【答案】(1)创作特色

①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向上,坚持并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

②作品大多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③作品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④作品反映了群众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并以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预示了斗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前途。

(2)成就

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其中有两部仅完成钢琴谱,未及配器),一部交响诗(钢琴谱),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代表作品有:《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黄河之恋》以及《生产运动大合唱》和《黄河大合唱》等。

(3)影响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他在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品性格,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0.简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它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答案】(1)学堂乐歌的产生

①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聘请了日本教习为之开设音乐课。

②上海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塾”设置了“琴科”。

③蔡元培所办的“爱国女学”正式设置了唱歌课。

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和向广大群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

(2)学堂乐歌的发展

清末,沈心工、曾志态、路黎元、高寿田、冯亚雄等一批到日本学习音乐的人士,在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