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7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作用。
【答案】政治改革是一种自觉的政治变革活动。为了明确前进方向,稳步而有序地推动改革进程,政治改革的领导者通常会确定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政治改革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
(1)政治改革的目标:
①调整政治结构。政治改革之所以要进行,根本上是为了变革政治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与环节。从历史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要适应这一趋势,政治体系就必须实行规范化分工,形成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自如运转的合理结构。否则,政治体系便会因为体制的刻板僵化而在复杂多样的要求面前束手无策,调度失灵,乃至产生紊乱和衰败。
②提高管理效能。政治改革必须落脚于政治体系功能的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相适应,政治功能的完善体现在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政治体系形成一套程序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否则,便只能是行政的低效率,甚至产生运行中的脱节、断裂和摩擦。
③协调利益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是驱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为了平衡和解决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必须对现有的权力结构进行适度调整。这种调整首先要扩大政治参与,使权力体系向更多的阶层和集团,特别是那些新兴社会力量开放,以便激发和保持政治体系的活力。同时,由于权力结构调整打破了旧的利益分配模式,容易引发动荡,因此,在触及某些社会力量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上,必须综合平衡,使社会的矛盾紧张化减到最小程度。就此而言,参与的扩大化和权威的稳定性,是政治改革所谋求的双向目标。
(2)政治改革的作用
①积极回应环境变化向政治体系发出的挑战。这种过程的自觉推进和顺利完成,不仅有利于维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提高政治管理的效率,保障政治体系的良陛运作,而且还会向外部环境输入积极能量,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是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
②勇于革除现有政治体系的种种弊端。当政治弊端在一定程度得到整治和克服,它就不仅会使社会矛盾趋向缓和,使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得到强化,而且还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积累政治价值资源,在开明、民主的轨道上把政治生活不断推向前进。
2. 在宪政架构下,政治监督通常借肋于哪些手段?
【答案】政治监督是对政治权力范围和运用的监督,是政治管理的免疫系统。其具体手段有:
(1)立法监督。在法律框架内规定政治权力的范围和实施方式,实行必要的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避免权力的滥用。
(2)行政监督。在政治权力的运用过程中,划分权力范围,确定程序规则,对政府和官员的公共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落实责任监督机制,行使多大权力,就要相应担负起必要的责任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规则办事。
(3)司法监督:充分发挥法院和检察院的作用,保障其在政治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保障政治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运行,并且及时惩处违法法律的滥用公共权力的腐败行为。
(4)其他监督手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发动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完善上访制度等监督机制,加强基层监督体系的建设。
3.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现象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按一定规律发展的社会现象,同时又把它看成是一种受各种物质条件制约的,反映一定经济基础状况的相对独立的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从现象到现象,而是从决定政治现象的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和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从而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对政治现象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密切结合起来,完全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利益服务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彻底解放只有通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失去“自主活动”的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
(3)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学说。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革命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公开宣布废除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
(4)实践性
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科学考察历史和社会的结果,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它的实践性还体现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学说。
(5)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不是从静态层面上研究各种政治现象,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透视和把握政治现象,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判断一切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内容必将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它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并在指导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
4. 简述国家机构的特征及其设置原则。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1)国家机构的特征
①阶级性
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机构是由该社会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掌握的,为维护这个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服务。 ②社会性
a. 统治阶级总是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统治,国家机构的活动也总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
b. 国家机构的活动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
c. 国家机构的全部费用是由全社会来负担的。
③整体性和系统性
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机关之间既分别设立,又密切联系,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并形成领导和指挥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系统。
④强制性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而确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国家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特殊的强制力为后盾。
(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
①集权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中于国王或皇帝一身,一切国家事务和决策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根据国王或皇帝的旨意设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向国王或皇帝负责,其主要官员均由国王或皇帝任命或撤换。
②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
a. 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b. 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③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政治协调原则,它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多样性,同时又确认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奠定了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政治协调原则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