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答案】(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出发,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确立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都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所要传递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经验组成的统一体。学术界又常称为“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治疗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施教的教师,一般称为“辅导员”、“咨询员”与“心理医生”; 受教的学生则可称为“求助者”、“来访者”、“垂询员”或“心理疾患者”。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由于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心理负荷增加,人类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②当前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根据国内各地进行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否则将对年轻一代造成极坏影响。
③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绝大多数心理异常属于继发性的或心源性的(心因型的)。继发性的心理健康不良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在继发性的心因型的不良类型中,根据其发生根源,可分为师源性的与学源性的两种类型。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从而造成师生沟通方面的隔阂和障碍; 学源性类型,指的是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源,来自学生自身。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怯懦或粗暴,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总之,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有何异同? 它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规律的?
【答案】(1)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异同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经典条件反射。而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刺激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他们二者的学习理论异同如下:
①相同之处
a.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都是以设想刺激与反应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的,都把反应看成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由此,他们把行为看成是被动地由环境直接支配的;
b. 他们的学习理论都是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卜得出的,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以狗为研究对象,而华生的行为主义则是在动物实验室,如以白鼠为研究对象;
②不同之处
a. 对学习的具体解释不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而华生的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主要强调外显的行为的作用,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
b. 有关学习规律的看法不同:巴甫洛夫主要强调条件反射的保持与消退、分化与泛化; 而华生的学习理论则主要主张学习的频因律和近因律。
(2)对学习规律的看法
①巴甫洛夫的学习理论
a. 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b. 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称为泛化。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②华生的学习理论华生对学习的规律开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后来认为频因律与学习不符,只保留了近因律,即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3. 什么是归因理论? 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 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答案】(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解释的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常见的归因维度
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 , 1958)。认为行为的原因是外部环境或者个人内部因素。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小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②罗特的内控与外控:罗特(J.B.Rotter , 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③韦纳的三维理论:维纳(B.Weiner , 1974, 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仟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二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
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3)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的指导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①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学生把成功的动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失败的动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努力,则可能通过努力而提高成绩。
②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在对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通常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只要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那么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4. 桑代克和斯金纳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 他们的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1)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①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原本联结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变而利导。
②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辨别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 操作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认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消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2)桑代克和斯金纳理论的异同
桑代克和斯金纳理对学习现象的解释既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斯金纳的强化说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②不同之处
a. 提出理论的实验基础不同
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用猫走迷笼的实验发现的,而斯金纳的强化说则是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上改进的斯金纳箱,以白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的。
b. 对学习的解释不同
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强化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c. 学习遵循的定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斯金纳的理论主要强调正强化、惩罚等的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