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沟”理论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2. 选择性记忆
【答案】选择性记忆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己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选择性记忆往往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并非由于某类信息合乎自己的口味,因而将它存入记忆中,而是人们记住某类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
3. 国际传播
【答案】国际传播C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 ②国际机构; ③超国家机构;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⑦个人一一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4. 潜网
【答案】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青年记者所感到的束缚与其说是来自媒介组织,不如说是来自社会系统。
5. 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
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6.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 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 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7. 审美意识
【答案】审美意识是指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8. 拉扎斯菲尔德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二、简答题
9. 何谓“第三人效果”(thethird-personeffect )? 试举一个应用第三人效果概念可以解释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1)“第三人效果”的含义
“第三人效果”(thethird-third-personeffect )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它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
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一一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2)“第三人效果”概念的应用
戴维森举了1975年的一个例子,当时第一次公布烟雾喷洒器的有害效果。制造商的反应相当快,立刻改用液体喷洒剂和压缩容器。一个解释是,他们认为,一般公众可能接受新闻消息的影响,停止购买该产品或抵制这些公司。
另一个应用第二人效果的例子可能是对特定种类的检查制(试图控制或限制信息)的理解。例如,主张检查色情材料的人有时似乎更担心它对其他人的效果,而不是对自己的效果。冈瑟调查一批受试者关于色情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效果,还检查了他们是否支持对色情进行法规限制的意见。他发现了第三人效果。人们倾向于认为,色情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更进一步,他还发现,显示最多第三人效果的这些受试者最支持对色情材料立法限制。
对第三人效果的一个有趣的解释是,人们其实比自己认为的更易接受大众媒介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假设认为,人们觉得其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大众媒介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当然可能对自己产生错觉,低估了消息对他们的效果。
10.什么叫大众传播的麻醉负功能? 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答案】(1)麻醉负功能
默顿提出,有些行为或结构会降低系统的适应性或调节能力,这些后果与功能相反,所以被称为负功能,或称功能障碍。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大众媒体会使广大群众在政治上冷漠和迟钝,把大量时间用在阅读、收听、思考大众媒体中,而不是投人到有组织的实际行动中。他们把对当代种种问题的了解作为采取行动的替代品,自以为对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了解甚多而沾沾自喜,但实际上并没有对解决它做出实际的贡献,充其量只是一个旁观者。
尽管这个功能是否真正存在还值得讨论,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对这一功能的论述相当具有批判性,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讨论了大众媒体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区别也不是截然的。
(2)证明
比如,“开心农场”之类的游戏占用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之麻醉于游戏之中。即正当人们打算用这些经过几代人斗争而赢得的宝贵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时,媒介却以它诱人的通俗货色把它们占用了,使它们在消遣、娱乐和平庸之中化为乌有。
由此可以证明,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多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致使人们每天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从而没有多少时间直接投身社会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便日趋疏远和冷漠。二是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了解让大众获得了虚幻的满足,使他们“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逐步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