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II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技能
【答案】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复杂的专门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2.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 失望阶段; 超脱阶段。
3. 返回联系
【答案】返回联系,又称反馈环节,指当刺激(输入)作用于感受器之后,神经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中枢,再沿传出神经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效应器的活动情况又作为刺激信急(输入)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大脑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4. 性格
【答案】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如诚实、坚贞、奸诈、乖庆等可作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
二、简答题
5. 请简述你是如何看待知觉和表象的功能等价问题的。
【答案】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点。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象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心理学将表象看作已经贮存的知觉形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Neisser 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
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将表象看作是由相应的知识所激活的对知觉的期待。Kosslyn 将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者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这些观点都强调表象与知觉的等价机能。
不过二者也有不同点:知觉形象鲜明生动; 表象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形象持久稳定; 表象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形象完整; 表象形象不完整。
6. 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句子的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句子的类型
人们日常听到、见到的句子类型,主要有肯定句、否定句、被动句、被动古定句等几种类型。研究发现,句子的类型影响着句子的理解。例如,对否定句的理解一般难于对肯定句的理解。
(2)词序
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学的变化,因此词序在句子理解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在不同语言中,词序是不完全一样的。汉语的基本词序为主一谓一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动词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其顺序为“施动者”一“行动”一“对象”。这种比较固定的词序提供了句子理解的线索。
(3)语境
在语言交际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一些研究发现,只要有语境存在,人们就意识不到句子的歧义性。人们对歧义句的反应速度与对非歧义句的反应速度是一样的。语境的重要作用是提供一般性的知识背景。人们根据这些背景知识就能组织当前的信息,对信息作出解释,并产生期待和预测。
(4)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
句法分析决定着人们怎样对句子的组成成分进行切分. 因此它对句子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 青春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有: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在青春期的初期,由于个体生理特征的明显变化,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青少年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3)独立意识
青少年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关爱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受,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所以,可以说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己经是成熟的个体。
8. 什么是注意起伏和注意分散? 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案】(1)注意起伏也称注意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如把一只手表放在离被试一定距离的地方,使其刚刚能够听到表的滴答声。被试即使是十分专心地听,也会感到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 或者感到表的声音时强时弱,这就是一种注意的动摇。
注意分散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是指注意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不能集中在当前进行的活动中。 (2)注意的起伏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的对象与活动而指向其他的对象与活动; 通常是由无关刺激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地作用引起的,对完成当前的活动任务具有消极的影响作用。
注意起伏是由感受器的局部适应引起的,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都会发生。只要个体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的作用。
9. 简述感觉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急。通过感觉,人们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急的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总,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10.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案】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①刺激物的强度。对不随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和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