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1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论辩明理

【答案】论辩明理就是通过论辩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写批驳性的评论文章,自然要展开论辩。即使写正面立论性的评论也往往离不开论辩。正如毛泽东所说:“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这就是说,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与之有关的片面认识,批驳与之有关的错误见解。

2. 具体判断

【答案】具体判断即就事论事,是指对于具体对象的判断,比如对新闻事件具体的原因、性质、发展作出判断。具体判断满足人们对具体事物确定性的认识。这表现在写作思路上,就是“据事说理”,即从具体的事件出发,然后离开具体的事件,进入抽象的、普遍的议论之中。

3. 谈话体评论

【答案】谈话类评论是指说、听双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以谈话的方式展开的新闻评论。谈话是最接近人际交流的传播方式,在谈话类评论节目中,形成了类似直接交换意见、商讨问题的说理氛围,带有类交流的特点,具有双向色彩,可以唤起受众的参与感,促使受众进入主动收听“看”、主动思考的状态。同时,多种意见的交流与探讨,增强了信息的含量,也开阔了人们的思路。谈话类评论一般分为漫谈式谈话节目、对话式谈话节目、讨论式谈话节目(国外叫做“脱口秀”)、现场参与式谈话节目。

4. 专栏评论

【答案】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日中发表的评论。这一评论体裁在现代报刊评论史上早已有之。不过,就新中国成立后的报刊实践而言,逐渐重视这一体裁实则始于“文革”之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随着新闻改革的客观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而日趋繁荣。

5.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二、简答题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