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856艺术学综合考试之艺术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韵
【答案】神韵,又称“韵”,是指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神韵以抒写主体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清奇冲淡、委曲含蓄、耐人寻味的境界,使人能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神韵”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
2. 新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初开始盛行的一种创作思潮,它主张音乐应回归到“古典”当中去。最典型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的《阿波罗》、《妖女的亲吻》、《圣诗交响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宗教题材; 在音乐上力求模仿古代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则多运用现代技术。
3. 意向物化
【答案】意向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向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艺术思想才能成为为人所识所知的艺术品。
4. 意蕴
【答案】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其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第二个层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的物象、时间、情节等的指称意义和表现意义:第四层次是文化意义,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意蕴的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并只有在整体性中才得以确定。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等特点,它深藏于作品内部,需要欣赏者靠心灵去感悟、体现。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5.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
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6. 美育
【答案】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7. 审美性
【答案】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 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8. 包豪斯
【答案】包豪斯是1919年德国创办的一所设计学院,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设计学院,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在教学思想上强调集体工作方一式,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试图将教学的中心从比较个人的艺术型教育体系转移到理工型体系的方向上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才能的设计人才。包豪斯学院在建筑设计乃至整个工业设计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9. 艺术风格
【答案】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卜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0.艺术心理定势
【答案】艺术心理定势是指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形成的习惯一时和习惯无意识。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也就是长期反复运用的艺术知识、审美观念、创作经验和世界观等形成了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作为主体的既定心理态势,对以后进行的艺术活动发挥着充分准备和预先指向的作用。
二、简答题
11.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对于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案】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对于艺术发展的意义主要有:
(1)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丰富和发展了己有的艺术类型,并使得整个艺术系统得到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2)发展最为迅速的艺术门类对于其他门类和样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艺术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现代工业设计更是一股澎湃于整个生活的宏大艺术潮流。
(3)现代工业设计不仅对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到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催动着新的艺术形式诞生。
12.民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几种形式?
【答案】(1)民歌的含义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
(2)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联系最直接最紧密
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打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力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②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③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
(3)民歌的形式
民歌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①按形式和作用分,可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
②按地域分,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
③按体裁分,分为号子、山歌、小调。
④按产生时间和使用范围分,分为情歌、儿歌。
13.与美术、戏剧、电影等塑造的形象相比较,文学形象有什么特殊性?
【答案】文学形象的特殊性主要有:
(1)文学用语言来塑造形像,不能像绘画一样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直接可视的艺术形像,也不能像音乐形像那样可以用听觉感知,更不能像雕塑那样塑造出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形像。
(2)文学塑造形像的方式是间接的,因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代表一定概念的符号,文学家只能使用这些符号对自已心灵中孕育成功的艺术形像进行传达,而不能塑造形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