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系列报道

【答案】系列报道是指对在一个较短时间内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重要的相关问题或一个重大问题的几个侧面,分为若干各自独立又有机结合的篇章加以报道的形式。选好主题是完成系列报道的关键,它不仅要统帅所有的材料,还要统帅各个独立篇章的中心思想,使它们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占有大量材料是完成系列报道的基础。安排系列顺序时应注意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有利于发挥其强势。系列报道不仅仅简单报告事件的现状、变动和结果,而且还需透过现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一种有较强指导性的报道形式。

2. 透视感

【答案】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它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特写的目的是把新闻事实“镜头化”了以后,对读者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体味其中的神韵与精髓。因此,它虽然摄取与描写的只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但这个片断、这个剖面,应该具备透视全局性或者本质性内容的功能。

3. “新闻腔”

【答案】新闻腔是指细节缺失、事例陈旧、语言呆板空洞、枯燥无味、刻板的新闻写作风格。具体表现为新闻写作中的“文件味”、“材料化”、“机关腔”倾向。外国记者把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语言称为“新闻腔”,主张新闻报道要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写作。“新闻腔”在我国的不少报道中还大量存在。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要解决以往“宣传文化”所留下的套话、空话,或者“政治行话”过多的毛病。在会议新闻、工作经验或者典型报道中,这个问题至今还比较明显。例如现在的报纸,还会见到某些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在……形势下”,“在……鼓舞下”,“在……基础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受到……的热烈欢迎”,“获得一致通过”等。重一点的表现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报刊、广播中天天向受众倾泻的语言,抽绎度极高、信息量极小、词汇重复绕缠纠结,语言学者们称它为“语言暴力”,它们极大地败坏新闻的声誉。

4. 以小见大

【答案】以小见大是指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这个“小’夕,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

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5. 连续报道

【答案】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可分为进行式连续报道与反应式连续报道。前者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 后者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

6. 叙述式导语

【答案】叙述式导语是用摘录或综合的力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类型的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如同他们亲身目击事件的现场感。叙述式导语写作,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

7.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一般而言,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和议论色彩较浓等五大特点。

8. 专访

【答案】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以一种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卞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义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强,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9. “白描”

【答案】“白描”原指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有别于工笔,也有别于写意画。在作画时它纯用墨线勾描物象,线条简练而传神逼真,不用颜色渲染,有的只是略施淡墨。采用此种技法,能达到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把这种技法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来,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小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白描虽然是描写,但如果从形式上看,它与直接叙述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可以这样说,白描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统一。它洗尽铅华、质朴平实,透明度高,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即突出新闻价值,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接受。

10.最佳新闻角度

【答案】最佳新闻角度是指那些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体现事物的本质,内容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巧妙的新闻报道角度。西方记者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标准有以下几条:①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②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③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④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⑤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 ⑥最有人情味的角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11.“步移式观察”

【答案】记者每到一地,都用好奇的目光捕捉着各种镜头,而这些镜头的变幻随着记者随机式采访的脚步,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大或小,或先或后地移动式出现,读者跟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遐想,一路品味,游兴十足。

12.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13.事件性消息

【答案】事件性消息又称事件性新闻,它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它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的动态消息和现场特写性新闻等。

14.煽情

【答案】煽情是指渲染细节营造浓烈的某种氛围,用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绪,以达到某种目的。多指电影情节。如果在非娱乐场合必须慎重使用这种手法,因为只要一个人的情绪没有被带动,就会产生后续的负面效果,而这种煽动面对流通性的人群是基本上不可能达到的。

二、简答题

15.什么是“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

【答案】(1)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是指新闻传播事业史上一种独特的新闻传播体制,最典型的代表是德国和日本。“二元”结构,最为简略的概括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对立和并存的社会结构。具体到这两个国家中,就是以往的封建因素和近代的资本因素在这两个国家近代历史中长期并存与对立的现象。

(2)日本和德国的一元社会结构,特别是一元君主立宪政体,对两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