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湘潭大学70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统治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统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2. 政治思想

【答案】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②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是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

③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④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心理相比较,它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即它借助于语言、文字等可感觉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⑤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3. 院外活动

【答案】“院外活动”一词,源于美国政治学,它最初用来描绘意欲在国会立法期间影响议员的活动。院外活动的现代含义更为广泛,它小仅包括利益集团影响议员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利益集团谋求政党、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支持的活动,以及通过传播媒介等谋求一般公众支持的活动。院外活动集团以美国最为典型。院外活动包括直接院外活动和间接院外活动。直接院外活动即利益集团或其代表一一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个人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相对于直接院外活动,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如选民和大众传媒来影响政治过程。

4. 比较研究法

【答案】比较研究法是指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可以采取纵向的比较,也可以采取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比较政治现象,即比较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政治现象; 横向比较是比较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政治现象,如对当代西方各种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比较政治研究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它在当代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简答题

5.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答案】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宗旨是通过利益表达的一系列活动来影响政策,从而维护并增进其追求的利益。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从根本上说人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也由于在职业、行业、性别、年龄等等方面的区别,社会上不同群体间必然存在着利益的差别与矛盾。然而这种冲突、差异和矛盾不具有对立性质,依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利益群体也不具有对抗性质,并且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利益群体并不是完全自发地产生的。因而,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有组织的利益群体主要是政治团体,它们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之外的利益群体,从法律形式上说,它们是群众团体,从其地位、作用看,它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质。在一定意义上,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规定的。

(2)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中华全国总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只要是工人阶级的成员,无论性别、民族、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可以加入该组织,实际上,大部分职工都是会员。

②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一般部没有同行的竞争者,没有左右翼的工会之分,也没有保守与激进的妇女组织之别。成员的广泛、组织规模的庞大及其社会主义性质,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冶团体基本上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行政区划,随生产和工作单位而组成。一般都具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

③小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它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作为政治上的最高领导力量的执政党一一共产党是广大劳动者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代表,它集中统一了全体劳动者的根本意志和利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这里得到了整合。因而,在现实中即使还存在着社会群体的利益的差异和矛盾也是一种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差异和矛盾。

6. 在两党制国家,两大党之外的小党为什么难以发展壮大?

【答案】在两党制国家,有许多两大党以外的小党存在着,他们难以发展壮大主要是因为:

(1)自身政治力量很小。小党自身力量小,难以应对争取选民上台执政的巨大压力。

(2)选举制度的限制。大部分两党制国家都设定单人选区多数制的限制,选民不得不把自己手中的选票投向两个主要政党,从而使小党难以发展壮大。

(3)政治文化的限制。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方式的相对稳定性,人们的社会心理在维持传统的两党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7. 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答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如下几个特点: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与其通力合作,协商,参与国家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而不是反对党。

(2)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并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具体体现这种合作关系的是政治协商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共同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就重要的人事安排征求民主党派的意见。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能够对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

(3)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尊重宪法的权威。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享有宪法所保障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并自主地管理内部事务、独立地开展活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领导与合作的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相适应,反映和代表各族各界人民的根本利益,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它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保证。

8. 国际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三个重要阶段

【答案】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

(1)国际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

随着从17-19世纪西力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19世纪末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帝国主义政策,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帝国主义统治和掠夺世界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剥削和压迫,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掠夺、反剥削和反压迫的斗争之间的矛盾。国际政治中的基本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的力量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和斗争力量。

①一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帝国主义国家分裂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在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立之外,又增加了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对抗的新内容,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