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3. 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4. “新八字方针”
【答案】“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为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
题,并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简称新“八字方针”)。主要任务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把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和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新“八字方针”是积极方针,表明中共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根本性转变。到1981年底,调整基本完成。
5. 整党运动
【答案】整党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在党内进行的一场整改运动。1950年夏、秋、冬三季首先进行了全党尤其是区、乡以上干部作风的整顿。这次整党运动经历了学习、登记、审查、处理四个步骤,每个党员都在学习和提高觉悟的基础上,主动登记和接受组织的审查与鉴定,共开除、劝退党员30多万,同时吸收新党员100多万。经过运动后,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党纲、党章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提高了觉悟,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纯洁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组织,提高了党员素质,为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6. 中央研究院
【答案】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在南京成立,1949年搬迁台湾。它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院长先后由蔡元培、朱家骥等担任,下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医学、工学、心理学等13个研究所。
7. 卢沟桥事变
【答案】卢沟桥事变是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策划的一起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的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又炮轰宛平城,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8. 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9. 平型关大捷
【答案】平型关大捷是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和物资,毁敌汽车和马车300余辆。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提高了共产党和
八路军的威望。。通过这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惟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10.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答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阐明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惟一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这次大讨论为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11.西安事变
【答案】西安事变是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兵变,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又称“双十二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2.整理党务案
【答案】整理党务案是1926年蒋介石提出,并在国民党二届二中会上通过的排斥共产党的决议案。主要内容有:①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②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 ③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陈独秀、张国熹等表示完全接受,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优势。
二、论述题
13.论述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形成的历史过程。
【答案】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形成的历史过程如下:
(1)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开始与列宁和苏俄政府进行函电来往,从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
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2)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
,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
希望建立联合战线。
(3)1922年8月,中共会议讨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间题。会议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行党内合作的决定。会后,马林、陈独秀、李大钊分别会见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