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电子政务与中小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关键词:中小城市电子政务;中小城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中小城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摘要

众所周知,电子政务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大城市所具有的信息化优势,使之成为区域电子政务架构中心,而包括中小城市和农村则被“边缘化”,出现信息化的“马太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导致地域之间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严重失衡,并引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把发展电子政务的区域研究视角放到了中小城市,这是因为:中小城市是最重要的基础区域经济单元,通常代表了一级行政区,中小城市还是区域电子政务的辐射中心,是国家电子政务体系中的基础骨干节点。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受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普遍较低,电子政务的建设难点不仅在于技术、资金、人才的缺乏,还在于管理不规范、法规不健全、观念落后等多方面问题的制约,其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理清,其建设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通过重视并加快中小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中小城市政府信息资源区域运作层面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无疑有助于促进中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中小城市政府是我国最广泛的一级行使直接管理职能的政府,其职能定位是否科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整体上的到位程度。在九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其中,“经济调节”职能主要应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来承担;“市场监管”主要落在工商、税务、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等监督部门,而这些部门也大多属于省以上垂直管理。这样看来,中小城市政府的职能主要应集中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这方面的职能应越来越突出。但是从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中,就可以找到许多不够科学、值得商榷职能和做法。这些职能和做法的强调,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本文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战略,以文献研究、社会实践、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针对中小城市的区域特点,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烟台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一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为理清中小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并针对中小城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