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唯物主义
【答案】唯物主义是指“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一种观点。唯物卞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3.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开始形成,在两次大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发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5.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答案】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是多样化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多种道路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由于各个民族风俗不同,认同感不同,最主要的是国情不同,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就不同。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多样性。
6. 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③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二、简答题
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通过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所在。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其中社会的物质生活是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 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而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间题的理解主要包括: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错误在于,离开了人所存在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①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
②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①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所以,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②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混为一谈。
9.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案】(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