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加试)中国古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郑州商城

【答案】郑州商城是指商代中期都城遗址。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周长7公里。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地面上残留最高约5米左右。在城门东北部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有数十座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区。郑州商城内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其中最珍贵者如玉戈、玉铲、玉璋、玛瑙等玉器,反映了制玉工艺相当高的水平。在宫殿区附近,还发现了与祭祀有关的遗存。在城外有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其中手工作坊包括铸铜、制陶、制骨等。这座城邑始建于商代早期,沿用时间较长,应是商王国的首都或别都。

2. 鱼鳞图册

【答案】鱼鱗图册是古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鱗簿”。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 黄道婆

【答案】黄道婆是元代女纺织技术家。元代,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大有发展。黄道婆为江南棉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黄道婆将从崖州黎族妇女那里学来的先进棉纺技术与内地原有的纺织技艺结合起来,并进行发明创新,如创制乳棉籽的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在染织方面,还能错纱、配色、织出各种美丽图案,适应和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发展。

4. 老子

【答案】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探讨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问题,提出了“道”的哲学范畴,它无形无象但无处不在,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其反对儒、墨“仁政”、“尚贤”的政治理论,核心思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一书中涵盖了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但其缺陷在于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关系过分夸大,认为事物发展仅仅是简单的循环,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5. 关陇集团

【答案】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

在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西魏宇文泰把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相统一,组成了以八柱国及十二大将军为核心,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士为基础,定居关中,胡汉杂揉,互相通婚,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6. 禁军三衙

【答案】禁军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分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将专权;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临安的三支大军。

7. 昭宜中兴

【答案】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和宣帝前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汉昭帝和汉宣帝前期由大臣霍光辅政,继续执行汉武帝晚年时的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 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 同时义在首都长安和各郡县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 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8. 《九章律》

【答案】《九章律》是指汉初萧何制定的法典。刘邦入关之初的约法三章,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仅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高祖立汉,天下初定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

,故萧何奉命改革秦政,制定《汉律》不足以御奸”。他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此基础上,

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二、简答题

9. 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

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中,共两人; 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长官称为尚书令,但不常设,尚书令下设副长官左、右仆射两人。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②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己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③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三、论述题

10.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

【答案】唐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历了唐朝的发展,到宋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唐代选官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①常举

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