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答案】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1)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因此官吏的选拔,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己。
(2)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士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形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位居第一。这时实行的选士制度是“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3)由秦及汉,进入封建集权时代,统治阶级需要大批为‘已效命的人才,便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基本办法有两种:一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官员经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二是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4)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5)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的序幕。隋场帝时开“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此后的历朝统治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取士。
2. 谈谈中国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答案】中国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当首推“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因为它们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于公元4世纪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
(2)指南针的传播
指南针在宋代己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正因为如此,才能有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并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3)火药的传播
约在13世纪左右,火药才经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地区,因那时的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契丹”,
故把中国传入的火药武器称为“契丹火枪”或“契丹火箭”。在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得到了中国的火器; 而欧洲人又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
(4)印刷术的传播
中国的印刷术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在12世纪前后传入埃及,更早一些传入波斯。14到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欧洲同时流行。人类文明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而大大加快了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速度。总之,这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纸术促进了思想的传播,火药把骑上阶层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3. 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1)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有:
①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还同时注重学生自学。朱熹为此还制定了六条读书法则: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以上讲学习方法);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
②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术研究的基地,也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如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和w 麓书院的教学活动,使书院成为当时理学学术的中心。
③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古代书院教育的意义
书院教育为当时的社会上的平民提供了读书的场所,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在当时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对于现今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答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由于古代的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教育对象又多半限于官僚贵族子弟,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子女很难入学就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大了。
(2)家庭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
旧时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宋代无名氏编)、《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稍后则是四书五经之类。诗礼之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的专著,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其精华部分在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
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有关尊老爱幼、勤政廉洁、为人正直、勤奋学习、节俭朴素等内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5. 《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
【答案】《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工人查阅的工具书。
《永乐大典》由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前后用了五年时间,由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全书总计22, 937卷,其中口录60卷,约三亿七千万字,规模宏大,包罗丰富。它的编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约明亡时被毁,清代将副本藏之翰林院,后来由于散失、被劫和八国联军焚毁,到清末只剩下64册。解放后,陆续收到100多册,现藏为215册,国外尚流传160余册,它的编撰比英、法两国的大百科全书要早三百余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辉煌地位。
6.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
①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④多样性。中国文化在统一性里具有多样性,在整体性里具有差异性。
(2)内在特征
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包括:
①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②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同一。
③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而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
二、判断题
7. 在中国古代,生了女孩称为“弄璋之喜”
【答案】错误
【解析】生男孩称“弄璋之喜”,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古代纺织时用的陶制纱锭,古人拿这种陶制纱锭给小女孩玩,就是希望她长大后能胜任女红。璋是玉质也是礼器; 瓦则是陶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