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923文学理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2.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3. 艺术形式
【答案】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
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4.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5. 逻各斯
【答案】逻各斯在希腊语中记为“logos" ,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逻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自赫拉克利特最初把“逻各斯”引入哲学中后,它当时既有语言、说明、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之意。海德格尔曾经从语源学上对逻各斯有过考证,他认为古希腊语中的“logos ”,起源于“legein" ,而“legein" ,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说话”。后来,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总的概括,提出了以逻各斯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6.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7. 典型
【答案】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8.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二、简答题
9. 结合具体作品与历史上的相关论述谈《诗经》与乐舞的文化关系。
【答案】《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藉以解读作为三代文明之高峰的周代文化的经典范本。《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诗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经》是周王朝的王朝乐歌集,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承载,其诞生之初就与乐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诗经》是周王朝乐歌表演与教育的底本,其与乐舞的密不可分源于我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闺: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现存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305篇皆可以入乐,而且绝大部分应该都配有舞蹈,6篇笙诗的存在则直接证明了《诗经》与乐舞的关系。关于《诗经》入乐的记载,历代典籍层出不穷,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了吴公了季礼观乐,鲁国乐下为之歌风诗和雅颂。
通过诗乐舞甲者的结合,将听觉、视觉、时间、空间统‘为一体的艺术,《诗经》之305篇,无疑都具有歌词性、音乐性、舞蹈性“三位一体“的特征。诗为乐之内涵,乐为形式,舞则是表达诗乐的形象动作,这样一来,诗歌的抒情效果则更加显著,艺术审美感也更强。
(2)《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诗经》与音乐关系最典型的记载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季礼观乐。季札对鲁国所表演的周乐一一进行了点评,都是从音乐角度进行的,如评《小雅》日:“美哉! 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评《大雅》曰:“广哉! 熙熙乎! 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
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经无法了解《诗经》在音乐上的特点,自然很难理解季札的观感。但是从《诗经》的语言形式上仍可发现其与音乐的关系。《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如《周南·苹首》:“采采苹首,薄言采之。采采苯首,薄言有之。采采苹营,薄言掇之。采采苯苗,薄言打之。采采苯苗,薄言桔之。采采苯芭,薄言撷之。”二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苹首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苹首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二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诗经》中的叠字,以及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诗歌吟唱之时,声韵协调,绵绵不尽,有助于表达深微曲折细腻隽永的情感。
《诗经》的语言形式是与音乐相配合的,所以即使古乐失传,仍然能从分析《诗经》的语言入手得出其与音乐密不可分的结论。
(3)《诗经》与舞蹈的关系
《诗经》的舞蹈也早己失传,人们只能通过分析文本来考究其与舞蹈的关系。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在音乐的配合下,这种简单的语言形式更易于舞蹈的具象化表演,舞蹈用视觉形象、体态语言促使语言材料更趋于简单急促,留有空白和想象的余地,带着节拍和韵律,张弛有度,和谐唯美。
《诗经》中的《雅》《颂》诸诗大都比较典雅,尤其是颂,作为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