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与前代相比较唐代敦煌莫高窟艺术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案】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唐代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与前代相比,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窟造像

莫高窟开窟造像之风至唐代达到鼎盛,现存三百余个隋唐窟。其中,典型窟的艺术特点多表现为:平面方形覆斗顶窟或垦顶窟,正面开一完,或沿三壁设“凹”字形低坛,坛上塑像,并且出现了大像窟。

(2)莫高窟唐代壁画

①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经变画种类多至数十种,尤以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变等突出,反映出大唐盛世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向往。

②在经变图中,人物造型、绘制技巧及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水平。如盛唐103窟维摩变壁画轻施薄彩,重视线的表现力,人物组织具情节性,将人物动态和心理特征刻画的惟妙惟肖。

(3)莫高窟彩塑

①莫高窟彩塑达到技巧上的高峰,莫高窟造像采用泥塑加彩形式,形成独特的莫高窟彩塑艺术,与莫高窟壁画相结合,形成塑绘统一的完美效果。

②莫高窟彩塑菩萨像是其中的典型,在唐代莫高窟彩塑中体现出了更多的女性气质,这种气质的体现是通过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将整个彩塑雕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塑造。

③如196窟的菩萨,上身袒露,端坐于莲台之上,一腿盘曲,一臂微举,体态的微妙变化和头部微倾相呼应,完美地表达出彩塑的精神状态。

(4)唐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①艺术风格走向世俗化

a. 北朝的莫高窟造像、壁画和彩塑创作中,人物形象多呈现为西域人物特点,从人物着装到人物面相,都有西域地区特色。

b. 在唐莫高窟的人物形象中,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出现“宫娃如菩萨”的现象,反

映出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②创作技巧成熟

北朝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逐渐被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昉为代表的“周家样”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流行在唐莫高窟彩塑及壁画中均有表现,发展更为成熟,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莫高窟的开凿,其初衷是为弘扬佛法,但却由千百匠师的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现实的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2. 简述宋代绘画有什么特征?

【答案】宋代绘画是指在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品。在宋代,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1)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使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2)宫廷绘画兴盛。宋代多数帝王都很重视画院建设,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使得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

(3)文人画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绘画多寄兴抒情,题材偏重墨竹、墨梅、山水竹石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艺术上趋于平淡素雅,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

(4)在绘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也大量问世。画史、画论、绘画赏鉴及收藏著录等著作大量流传,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史》、《林泉高致》等,成为今口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文献依据。

(5)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广泛,绘画分科变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

3. 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

【答案】青花是呈白地蓝花效果的釉下彩绘瓷,运用氧化钴料作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装饰图案,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釉下彩绘和运用钻料,是它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关于青花的起源,有人认为是与宋代,因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青花瓷是在对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金沙塔基进行发掘时发现的青花瓷片。但其它所见实物不多,因此青花开始流行可能是在元代中期以后,总之,元代后期青花瓷已达到成熟阶段。绘花用毛笔作画,随心所欲,取材较广,因此青花的装饰内容极为丰富。

至明代,青花瓷已成为陶瓷重镇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它的产量大、品种多、艺术性强。由于明代青花瓷在前后不同的时期所用的彩绘原料有别,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特性。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大件器物居多,装饰注重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节,图案简朴,青料是

进口的苏麻离青,深蓝浓艳,总体风格为浑厚而凝重。

明中期成化年间,青料用江西产的平等青色,使得青花呈清亮爽目的淡蓝色,纹饰一改早期的洒脱豪放而渐趋工细、规矩,形成了淡雅、柔和的风格。明末的嘉靖时期,烧制出巨型瓷器,用色采用几经淘洗的回青料,色彩艳丽,纹饰繁褥重复堆砌,出现奢华臃肿的面貌。

总之,青花瓷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深受人们喜爱,青花瓷器运销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

4. 简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特点。

【答案】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出土于甘肃省半山遗址而得名,为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为成功的造型之一。

(1)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2)半山类型彩陶的代表器型是长颈(或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外轮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

(3)半山彩陶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波浪纹、葫芦形纹、大圈纹等等,也有变体的蛙纹。色调和谐热烈,不像马家窑类型的纹饰那样整洁繁褥,但却更加粗壮浓烈。

(4)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 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5. 谈谈海派的艺术特色。

【答案】海派即上海画派,指清末民初在上海兴起,以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为代表的绘画流派。海派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6. 说出敦煌、炳灵寺、云冈、龙门四大石窟的开凿年代。

【答案】(1)敦煌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至元代,历经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

(2)炳灵寺石窟,位于黄河之滨的小积石山,开凿在大寺沟西侧的悬崖峭壁上,距甘肃永靖西南约40公里。始于十六国时的西秦,北魏、隋、唐续有开凿,宋元以后有过补塑和彩绘。

(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衰落。

(4)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后至唐贞观、天宝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