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4教育学综合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路德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答案】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他的教育思想有:

(1)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路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宗教性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使人灵魂得救,办学校不仅益于教会,也益于国家。具体表现为:

①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

②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

③重视各类教育的发展;

④重视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这样就强调了教育为国家服务的宗旨。

(2)影响:

①改变了上帝主宰一切、教皇按照上帝的规定主管人间一切事物的思想;

②导致了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即由历来以管理国家是世俗君主的责任,劝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教会的责任,进而发展为上帝给世俗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个国家的教会都应附属于君主。这个思想为近代教育由教会控制过渡到国家控制奠定了基础。

2. 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答案】进步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兴起、成型、转折和衰落四个阶段。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也更为复杂,不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3.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案】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主张在初等学校教育阶段,应开设广泛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认为如果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依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毕生都在探讨的重要课题。他认为,要使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依循这三个阶段进行的。他说:“教学首先把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己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裴斯泰洛齐主张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唯心论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毕竟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

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之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4)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者的差异),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J 险的一个无效评价。

(5)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都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对这种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不加分析,易产生错误结论。

(6)被试选择

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研究处理前,选择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问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