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2.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嵇康所作的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议论文。《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间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无哀乐论》反映出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之一。

3. 花间词

【答案】花间词是花间词派词人创作的一种早期的词,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选集,由五代时后蜀赵崇柞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箱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花间词的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花间词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的代表词人。花间词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4. 套数

【答案】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它是山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发展而来的散曲中的一种。散曲分为套数与小令,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小令一般字数较少,对于韵律要求相对宽泛,而套数的字数较多,韵律也很有讲究。它的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些连缀的曲子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5. 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6. 元和体

【答案】元和体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元合体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狭义的元合体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据《新唐书·元稹传》记载:“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后来模仿元白风格所作的作品,也称元和体。又因白居易编有《白氏长庆集》,元植编有《元氏长庆集》,后人也把这种诗风称为“长庆体”。

7. 汉赋

【答案】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其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 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 二是掐写帝王游猎; 三是叙述旅行经历; 四是抒发不遇之情; 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8. 汉乐府

【答案】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 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简答题

9. 谈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答案】李煜词被王国维评价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大开,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其词高超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

(1)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①不镂金俪玉、刻意雕饰。李煌作词很少使用修饰成分,尤其避免使用“珠”、“翠”、“早”、

“香”、“绮”、“罗”、“锦”、“绣”等词语。

②不堆砌实词,使用虚字入词。《虞美人》这首后期小词,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语言明白如话又非淡而无味,抒发词人当阶下囚之后无穷尽的哀愁。

③不过多省略句子成分或颠倒语序。其词作的语句通畅,给人以清水芙蓉、行云流水之感,清爽明快,极近口语,语气连贯,表达思想更为准确; 语言不仅具有本色美,而且具有醇厚的诗意。如:《渔父》、《破阵子》。

(2)准确而凝练的艺术概括

注重采取对比的方法,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情感浓缩于同一词中,体现出强烈的时空概括性; 而且,其概括往往是人们经常见到、感到、体验到的典型事物、典型心理和典型感受,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如《浪淘沙》这首后期作品,调子低沉,含思凄婉,抒发词人亡国被俘后那眷恋故国、痛楚难以言说的怀旧情感。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悲志哀,不见一个悲字、哀字,却通篇无不写尽了悲哀痛切之情!

(3)词作通篇和谐完美

①在立意谋篇上,做到声情与文情协调一致。早期的《浣溪沙》、《菩萨蛮》、《渔父》等调,声情细腻平和; 晚期的《破阵子》、《乌夜啼》等,拍式错落,抑扬顿挫;

②依据感情的发展变化结构篇章。

③重视结句。如《玉楼春》,读后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真实”,情真景真事真,很容易被他的情绪所感染。他痛苦,就痛快地宣泄,真实地倾诉; 他快乐,也毫不遮掩,纵情开怀。全词境界一闹‘静,开篇宫殿内灯火辉煌、宫女艳抹浓妆,结尾春夜月下纵马,疏旷清静。看来后主还真能享受。

(4)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①比喻、夸张、象征同时运用。

②运用直抒胸臆的赋法,很少借用男女别情来比兴寄托。

③突破在惨绿愁红的物象渲染中流露感情的传统写法,而喜用简练的笔墨勾勒而不加烘托的白描。如《长相思》。此曲为李后主为其妻娥皇所作。她和李煌这桩政治联姻,可谓“无心栽柳”,二人洞房定情,从此与子偕老,痴爱至死。据说大周后回家探亲,只三两天,对李煌而言,漫漫长夜,只好赋词以消解相思。因而作《长相思》。上闻写娥皇离家前的装束,清丽超脱又仿佛闻见女儿家身上的淡淡胭脂香。下阙写雨打芭蕉,表达凉风长夜,有人寂寞相思稠。

(5)鲜明具体的形象

①注重人物的动态描写。如《菩萨蛮》这首艳情词素以押昵真切著称。

②笔下的景物大都处于变化流走之中,呈现出一种波荡不平的动势。

③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和认识,把内心世界外在化、具体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6)善于创造自然浑成的完美的意境

①意境多为一幅幅纯真自然的传神的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