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案】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案】(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 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4.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5.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论述题

7. 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它们的辨证关系表现在: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寓于其相对性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之中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构成其绝对性的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坚持二者的辨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僵化的、不发展的:后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看成是没有自身确定性和规定性的东西。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原因如下: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体系,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被不断发展的实践证实其正确性,这体现了它的绝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它的个别结论也会失去效用,这体现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着眼十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8.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重大意义

【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①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后,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重大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重大意义表现在社会中的作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义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9.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找们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

(2)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