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概论新修(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2.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4. 内化

【答案】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

,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

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5.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6.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7. 泰罗制

【答案】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丁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8.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

,即用不符合社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二、简答题

9. 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 二者之间有何差别? 在什么情况上适合用分层抽样了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整群抽样?

【答案】(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十类型或层次; 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 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②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此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对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2)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差别

①抽样单位不同

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 整群抽样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②对整体与个体差异的要求不同

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小; 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群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大。

(3)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适用情况

①分层抽样

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或类别、层次)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

②整群抽样

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特别适合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10.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 控制刚度; 控制网络致密度。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只个标准(或称二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11.试述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多层次的系统。人口快速增长和自然资源的相对匾乏以及无法满足人们生存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①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会产生重要影响; ②人口的数量、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并会危及人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人口增长会不断给自然和生态环境增加压力,环境压力指数和承载能力可反映出这些压力。

12.结合中国的社会转型,用社会学理论观点说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案】(1)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这说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