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农业大学数据结构(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应用题

1. 阅读下列算法,指出算法A 的功能和时间复杂性。

【答案】功能:将原单循环链表分解成两个单循环链表:其一包括结点h 到结点g 的前驱结点;另一个包括结点g 到结点h 的前驱结点。

时间复杂度:0(n )。

2. 输入一个正整数序列(53,17,12,66,58,70,87,25,56,60),试完成下列各题。

(1)按次序构造一棵二叉排序树BS 。

(2)依此二叉排序树,如何得到一个从大到小的有序序列? (3)画出在此二叉排序树中删除“66”后的树结构。 【答案】(1)构造的二叉排序树如图1所示:

图1 二叉排序树

(2)若二叉树非空,要得到一个从大到小的有序序列可以先中序遍历右子树;再访问根结点;最后中序遍历左子树。

(3)如图2所示:

图2

3. 设内存中可利用空间已连成一个单链表,对用户的存储空间需求,一般有哪三种分配策略?

【答案】(1)首次适配法

从链表头指针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大于等于所需空间的结点即分配。首次适配法适合事先不知道请求分配和释放信息的情况,分配时需查询,释放时插在表头。

(2)最佳适配法

链表结点大小增序排列,找到第一个大于等于所需空间的结点即分配。最佳适配法适用于请求分配内存大小范围较宽的系统,释放时容易产生存储量很小难以利用的内存碎片,同时保留那些很大的内存块以备将来可能发生的大内存量的需求,分配与回收均需查询。

(3)最差适配法

链表结点大小逆序排列,总从第一个结点开始分配,将分配后结点所剩空间插入到链表适当位置。最差适配法适合请求分配内存大小范围较窄的系统,分配时不查询,回收时查询,以便插入适当位置。

4. 写出下列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并写出对序列(23,12,35,47,16,25,36,19,21,16)进行排序时每一趟的结果。

【答案】此排序为双向起泡排序:从前向后一趟排序下来得到一个最大值,若其中发生交换,则再从后向前一趟排序,得到一个最小值。

第一趟:12,23,35,16,25,36, 19,21,16, 47 第二趟:12,16,23,35,16,25,36, 19,21,47 第三趟:12,16,23,16,25,35, 19,21,36, 47 第四趟:12, 16, 16,23, 19, 25, 35, 21, 36,47 第五趟:12,16,16,19,23,25,21,35, 36, 47 第六趟:12,16,16,19,21, 23,25,35, 36, 47 第七趟:12,16,16,19,21,23,25,35, 36, 47

5. 快速排序的最大递归深度是多少? 最小递归深度是多少?

【答案】设待排序记录的个数为n ,则快速排序的最小递归深度为

最大递归深度n 。

6. 给出模式串

在KMP 算法中的next 和nextval 数组。

【答案】模式串的next 函数定义如下:

根据此定义,

可求解模式串

的next 和nextval 值如下:

7. 已知一个带有表头结点的单链表,结点结构为datalink , 假设该链表只给出了头指针list 。在不改变链表的前提下,请设计一个尽可能高效的算法,查找链表中倒数第k 个位置上的结点(k 为正整数)。若查找成功,算法输出该结点的data 域的值,并返回1; 否则,只返回0。要求:

(1)描述算法的基本设计思想; (2)描述算法的详细实现步骤;

(3)根据设计思想和实现步骤,采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算法(使用C 或,关键之处请给出简要注释。 现)

【答案】(1)算法的基本设计思想定义两个指针变量p 和q ,初始时均指向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p 指针沿链表移动;当p 指针移动到第k 个结点时,q 指针开始与p 指针同步移动;当p 指针移动到链表最后一个结点时,因为p 和q 相隔k ,故q 指针所指元素为倒数第k 个结点。以上过程对链表仅进行一遍扫描。

(2)算法的详细实现步骤

①count=0, p 和q 指向链表表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 ②若p 为空,转⑤; ,

③若count 等于k ,则q 指向下一个结点;否则,count=count+l; ④p 指向下一个结点,转步骤②;

⑤若count 等于k ,则查找成功,输出该结点的data 域的值,返回1; 否则,查找失败,返回0;

⑥算法结束。 (3)算法实现

或JA V A 语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