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并基于社会学而兴起的会话分析学派,注重研究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会话活动,以经验主义为研究方法,通过录音/像获得语料,对实际会话装置的局部功能、话轮交接和会话的开头结尾为研究内容,为人们的日常会话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学派没有相对体系化的理论框架,更不拘于原有的语言学理论,也不提倡用不成熟的理论解释会话中成规律的现象。因此,会话分析学派的重点是考察自然情况下大量收集到的语料数据中反复出现的成规律的模式。
本人将调查地点选在西安市中心商业圈(以鼓楼为中心)的几个大型服装商场,以售货员和顾客之间的会话录音为底本,通过转写形成书面文字材料,对买卖双方的会话结构进行研究。论文共6章,分别研究了服装商场顾客和售货员会话的话轮形式、转换规则、对答结构、会话前阶段和会话的开头、结尾。总体来讲,对特定交际目的下会话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进行了归纳性描写。
第2章是话轮构成的语言形式单位。论文先简单地介绍了话轮的定义,认为话轮是某一时间段内说话人得到发言权后说的一番话,结尾以沉默和角色互换为标志,功能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对话轮构成的语言单位进行分类讨论,主要有:(1)单句构成的话轮。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2)复句构成的话轮。使用“关联词法”和“意合法”。(3)句群构成的话轮。常常配合单句和复句使用。此外,本文还对非话轮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分为同时说话引起重叠的言语形式和强行打断说话人形成的言语残片。这些非话轮主要分布在主动退让一方的言语中,它们在会话中不起任何作用,并且没有引起角色的互换。
第3章是话轮转换。首先提出Sacks等人的话轮交接规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其进行了修正,论文中提到话轮交接不一定出现在选定下一个说话人之后的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其次,论文提出话轮转换的信号,其实话轮交接规则的使用就是信号交换的过程。主要有:(1)放弃话轮信号的表达形式:注视、称呼语、语境及共享知识、问答式中的第一部分、追加疑问等。(2)索取话轮信号的表达形式:正常索取、强行打断、帮助说话人完成话轮、赞扬、补充语义、局部建议。(3)保持话轮信号的表达形式:避开顾客眼光、恰当地使用称呼语、语速适中避免较长的语音停顿。最后,论文还对话轮交接中的特殊现象重叠和反馈项目做了介绍。重叠主要分布在同时开口说话、插入打断的会话中,反馈项目分布在话轮结束,转换关联位置之后、在上一个话轮结束前,时间上与上一个话轮重叠和在新一个话轮开头,后面是发出者的言语等三种情况下。
第4章是对答方面的研究。文章从对答的形式结构和对答特征进行了分析。对答的形式结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毗邻式,一类是嵌入式。其中,毗邻式又分为毗邻双部式和毗邻多部式。毗邻双部式是指由相邻的始发语和应答语两部分组成的对答形式,毗邻多部式是由分属不同话轮的两个以上的相邻语句构成。嵌入式对答结构是始发语和应答语不相邻,中间嵌入了其它对答结构,如毗邻双部式、嵌入式等。对答特征主要包括:(1)毗邻双部式是售货员和顾客会话的基本单位。(2)陈述句具有询问的功能。如售货员陈述商品事实,实际上具有询问顾客意见的功能,并希望顾客为他所说的话进行证实。(3)对答结构的应答语有如意和不如意的区分。其中,如意的应答语是无标记的,不如意的应答语是有标记的。售货员和顾客的应答语都会努力使之变得如意和可接受。(4)应答语提供的信息量不同。其中典型的是售货员的应答语信息量“供大于求”。(5)应答语的形式不同。售货员的应答语经常会重复顾客话轮中的某些成分,表现出庄重正式感。(6)对答的主动性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会话阶段,顾客和售货员的话语权不同。
第5章是会话前阶段。该部分主要介绍会话前售货员主动与顾客建交的愿望,主要有言语式和非言语式的,非言语式通常伴随言语式共同进行,该阶段会话表现的主要特征是:(1)言语信息量适当,易于顾客接受。(2)售货员的交际是单向,一般不会得到顾客的答语,也没有对顾客的积极回应有期待性心理预设,但双方就这种形式在心理上已经达成共识。(3)该阶段目的性明确,为建立下一步的会话铺垫,以促成贸易的达成为最终目的。
第6章是会话的开头和结尾。会话的开头在整个会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售货员主动发起的会话开头类型有:(1)介绍式(2)询问式(3)闲聊式(4)综合式。顾客主动发起的会话开头的类型有:询问式和闲聊式。总体来讲,会话开头的特征是:售货员具有主动性;多使用称呼语;多用“请”等礼貌用语;会话类型单一。会话的结尾仍不能小觑。成功交易的会话结尾相对复杂些,有会话结尾界限标、结尾的协商序列和告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