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广播电视的类型化构成策略。

【答案】对于商业广播电视来说,最基本的节目构成策略有以下这样几种:

(1)连续、稳定的“受众流”

①这种编排方法是指广播电视机构安排一系列的节目,并且使节目与节目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与过渡,以始终吸引受众,从而在一个频道(频率)内构成延绵不断的“受众流”。其主要目的是:不能让受众有机会转换频道或波段,防止受众“溢流”,从而达到封锁其他频道(频率)的目的。

②节日编排要求:需要将同类型节目编排在一起,以吸引特定受众的持续收听收看; 但如果编排缺乏连贯性,就容易造成受众在上一节目结束之后,不再继续停留在本频率、本频道,而出现受众“溢流”。

(2)板块式集中编排法

①板块式策略,又称“捆绑策略”、“堆积策略”或“区段策略”,即将性质相近或诉求对象相同的节目集中编排在相邻的时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口板块(blocking ),播出时间通常持续两小时以上。

②依其编排标准的不同,板块式节目一般又可以分为一种不同的节目模式:内容集约模式、对象集约模式和混合模式。

(3)“吊床式”编排法

“吊床式”节目构成(hammocking ),顾名思义,就好像吊床的两端被系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那样,在节日编排时,会将一个相对收视(收听)率较低或视听率不易预测的节目,特意安排在两个较受欢迎的强势节目之间。

(4)节目导入法

①“节目导入法”,即强化一个时段的首、尾节目对中间节目的影响力(Lead-in 和Lead-out ); 其中在整个晚间黄金时间的第一个节目更被称为“开场节目”(Lead-off ),开场节目奠定了整个晚间节目的基调,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人员甚至认为赢得了黄金时间的开场节目,也就赢得了整个晚间的视听率; 甚至认为可能进一步影响整个星期的视听率表现。

②节目导入策略利用了受众收视(收听)行为特点中的“沿袭效应”,将需要引入或相对播出效果不甚理想的节目,安排在强势节目之前或之后,使之有机会送达这部分受众。

(5)“帐篷式”节目策略

“帐篷式”(七ent-poling )编排方法,也称“支撑策略”,是指用一个强档、热门节目来拉抬其前后节目的收视(收听)率,就像搭帐篷那样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形态。“帐篷式”节目编排方式,也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常用的策略之一。

(6)无缝过渡策略

①无缝编排策略的目的就是在于防止两档节目之间留下明显“破口”,以便将前面节目的受众能顺利导入下一节目,实现节目与节目间的无缝过渡。

②节目过渡方式:节日开头的无缝过渡; 节目结尾的无缝过渡; 节目间隙的无缝过渡。

2. 简述电视剧的类别与历史沿革。

【答案】(1)电视剧的类别

①按西方商业电视的行业习惯分类电视剧大体上按体裁可分为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剧和电视电影; 按叙事结构可分为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 按制作方式可分为直播型和影片型。

②中国电视剧的分类方式

a. 按产地和投资,可分为国产剧和引进剧。

b. 按故事发生的年代,可分为现代剧、民国剧、古装剧。

c. 按题材,可分为侠义公案剧、武打剧、历史正剧、传奇剧、神怪剧、涉案剧、情景喜剧、改革剧、军事革一命剧、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普通百姓剧、少儿剧、动作剧、言情剧、时代变迁剧等。

d. 栏日剧:其特点是作为电视栏目周期性稳定播出,涉及的题材很广泛。

(2)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①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6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在试播期间播出的单本剧《一口菜饼子》。

②直到198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中国电视观众人数的增加,电视剧真正迎来大发展时期。

③1980年,由王扶林导演的九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④1980年代初期,以《践跄岁月》、《今夜有暴风雪》为代表的“伤痕题材”电视剧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正视“文革”、促进知青问题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⑤1980年代中期,一批为改革鼓与呼的电视剧应时而出,其中《新星》(1985)代表了改革剧的巅峰。

)19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在内容和形态上都有诸多革新,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1990)是其中集大成的作品。《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巅峰,全国90%以上的观众为剧中人的命运魂牵梦萦。

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古电视荧屏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景象。

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制作开始走向市场。1992年尤小刚在北京投拍的100集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首开电视剧商业运作的模式。

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视剧更为敢于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以《苍天在上》为发韧的反腐剧风行荧屏。1998年的《还珠格格》,引发其后一系列的戏说历史、宫廷题材电视剧火爆荧屏。

⑩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无论在制作实力、市场化程度还是节目题材样式和文化品质上,都发展得非常迅速,真正成为今天中国社会影响最广泛的文艺样式。尤其是现实题材电视剧。

3. 我国传媒业对传媒经济功能认识不足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从中国广播电视经营的现状看,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的影响,我国媒介业尽管对传媒的双重性质有所认识,但往往只考虑到传媒的“喉舌”功能,而对传媒的经济功能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地各级媒体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条块分割,媒体资源分散,缺乏优化配置,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在地方省委、省政府、省政协以及各省级部门,分别开办杂志社、报纸媒体,形成党务部门有喉舌,政府部门有喉舌,其他单位均设喉舌的状况,这是一种水平分割; 而政府机构的建制是上下隶属,上级组织设立何种机构,下级组织应相应设立隶属机构,往往上下级同时办有媒体,造成覆盖重复,这可称为垂直分割。

(2)政企不分,经营意识不强,缺乏妥善平衡宣传工作和经济利益的有效平衡。一些县级广播电视机构,政府往往是出资者也直接介入经营,同时还是消费者,出资源于财政,消费同样源于财政,都是对财政这块“蛋糕”的分害」,只不过存在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大财政与小财政之别,因此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和效益。此外,广播电视常常容易将媒体担负的喉舌功能与其经营活动对立起来,或者一味强调舆论宣传工作,忽略市场反应与受众需求; 或者迎合市场需要,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呈现低俗化的趋向,甚至丧失舆论阵地的作用。

(3)市场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而我国媒体经营这一领域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之下,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与效率优先的竞争机制远未真正形成。其实,缺乏反映市场需求的媒介产品,广播电视所担负的喉舌功能、舆论阵地的作用非常有限。就目前的体制而言,仍无法实现媒介业竞争优化的机制,有限的媒体资源不能实现从弱势媒体向优势媒介的有效配置流动。

(4)宏观调控方式单一,法制建设滞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目前在传媒‘法制建设中存在着法律数量不足、层级不高、内容老化的现象。虽然近年来,我国己在法制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传媒业的宏观管理中缺少核。fl ,法律,主要依靠行政法规以及法律层级更低的部门或地方规章作为管理依据,同时以大量稳定性较弱的政策、方针来代替法律、法规的制定,影响到我国媒体业的宣传、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5)缺乏传媒业高级管理人才。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之媒体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使得我国媒体的管理烙卜了行政管理的印迹,经营管理者往往就等同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官员,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媒介管理者并不懂经营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人才竞争成为关键,传媒业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级媒介管理人才,将严重制约我国媒体宣传效果、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