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专业学位)810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相关作品,简述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答案】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是反映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史诗作品,都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大约在12至13世纪被文人整理加工编订记录下来。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1)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特征:护教与忠心爱国中期晚期英雄史诗神话因素大大减少,只存在一些残留痕迹,但基督教义的内容却大大增加,英雄的奇功伟业往往与宗教奇迹融合在一起,甚至有的英雄人物的爱国行动表现为同异教徒的斗争。但有的史诗也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等级观念的思想,这是社会阶级矛盾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史诗中的反映。
《罗兰之歌》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用罗曼语写成,全诗共4002行,记叙的事件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史诗情节较之史实有很大变异。史诗的主人公罗兰是一个爱国忠君的英雄人物,把保卫法兰西、保卫祖国的威名看成自己的天职。罗兰的爱国精神是同忠君观念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中世纪晚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罗兰的爱国精神中,包含护教的成分,这是历史的局限。
(2)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艺术特征:气势恢弘与手法丰富
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是欧洲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史诗表现出封建意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封建等级观念和基督教的宗教意识被人们普遍接受,渗入文学之中,影响到史诗的表现和英雄人物的塑造。史诗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歌颂了贤明的君主与果敢的民族英雄,倡导民族统一,战争场面气度恢弘。为此采用艺术手法,颇有浪漫主义精神。
在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的编订中,截取7年战争过程中的一段时间,以一个事件为中心,情节组织得十分集中、紧凑,富有戏剧性:经常使用重叠、对比、夸张的方法,使形象鲜明、突出; 史诗的结构采用敌我双方平行描写的方法,叙事明快,有条不紊。史诗多次描写睡梦征兆、上帝显灵、天使下凡,以及英雄人物的宗教精神,这都是基督教影响留下的痕迹。
总之,作为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主要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的英雄事迹,表现主人公忠君爱国和笃信宗教的高尚品质。丰富中世纪文学的文学体裁和艺术表现方式,并成为各自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
2. 于连是个人野心家吗?
【答案】很多读者认为《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位野心家,他们将《红与黑》看做是一位野心家的奋斗史与衰亡史。
但实质上,于连算不上一位真正的野心家,他所做的一切,只是面对这个无奈的社会所做的一些无奈的事。于连是法国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蓬勃青年,他是法国人革命时期的悲剧产物,他代表着法国人民对自由的呼唤。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连非但不是野心家,却具备了一定的英雄风范,他在临死的时候表现出的那份坦然,是野心家身上无法找寻到的。
3. 怎样认识印度文学的特征?
【答案】印度文学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和10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各地方语言文学的总称。印度文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艺内容泛神化
①富有神话色彩
印度文艺整体上体现为泛宗教化,在内容上则表现为泛神化,即其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整体上富有神话色彩,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神话化。如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本集》收录的是关于诸神的颂赞、祭神祈祷和祭神仪式方面的诗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经典。印度两大史诗主人公是化身下凡的天神。
②化身观念是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
从宗教过渡到文学的桥梁,即文艺内容泛神化的途径来源于印度人对“化身”的信仰,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神的化身与表现。通过这种观念,神可以成为人,神的化身就成了文学形象。如印度两大史诗中,化身观念是它们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的化身“黑
,经历一番人间坎坷。而在《往天”是真正主角; 《罗摩衍那》中,毗湿奴又化身为主人公“罗摩”
事书》中,化身观念几乎比比皆是。可见,化身观念极大丰富了印度文艺的想象力。另外,化身一般是神化为人,但人也可以化为神。这就形成了印度文学的另一种倾向,即将凡人神化。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迎牟尼。他本是一位王子,后来在众多佛教文献中成为了佛。天神化身为人乃至化身为动物,使人和动物变得神圣; 凡人被神化,使凡人带上了神圣的光环。就在这人与神的双向运动中,印度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泛神化、泛宗教化的性质,使得印度文学成为了一种寻求神圣、追求神圣的文学。
印度文艺的泛神化,一方面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巨大驱动力,使得印度文学注重内心体验,具有强烈的传奇性和浓烈的宗教情感。另一方面,文艺成为宗教的途释,使得作品主题和题材单一,出现了大量的说教性作品。从而淡化了文学的个性色彩。
(2)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①“众生”是印度宗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印度文学不像其他国家的文学一样,表现为人的文学。而是在独特的宗教观影响下,从神话史诗时代开始,就将众生形象留在文学中,从而体现为泛众生化。
②文艺形象泛众生化与印度人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森林孕育了他们的文明。他们长期生活在森林中,在周围动植物共存中,产生了众生平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运用于文艺中:
a. 表现为将动物作为与人平等的形象来加以展现,表达一种人与其他众生等量齐观、一视同仁的思想。如两大史诗中,人、动物、神与魔共同登台,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众生世界。
b. 表现为用众生的形体来规范人体美学,规范艺术表现。如在佛经文学中,佛陀之美是面如莲花,身如雄狮等。
c. 表现为神的形象泛众生化。印度宗教属于偶像崇拜。在很多宗教性艺术作品中,神被偶像化为众生的某种形象或某种特性。
(3)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文艺形式泛音乐化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上,普遍存在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
①在印度文学中,吟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承方式和接受方式。《吠陀》、《往事书》等都是可以吟唱的。
②文学样式都是使用诗体。
③主题音调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具有复沓的特点。
总之,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其宗教发达,种族复杂,语言众多的特色环境使得印度文学具备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宗教色彩,并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试析《摩诃婆罗多》中莎维德丽的形象。
【答案】《莎维德丽》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著名插话,在印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德国印度学家温特尼茨推崇它为史诗中保存下来的婆罗门诗歌中“最为瑰丽的作品”。莎维德丽是这一插话故事中的中心人物。
莎维德丽本是一位古代国土的女儿,自愿嫁给流亡森林的瞎子国土的儿子。一年后丈夫死去,死神来带走她丈夫的灵魂,而她则紧紧追随死神,最后凭借忠贞和智慧,赢得了死神的恩惠,不仅让自己的丈夫死而复生,也使得老国王双目复明,并收复了国土。莎维德丽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勇敢、执著、坚强、镇定,她的形象教导人们要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在遭到挫折的困难时期,更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最终,莎维德丽赢得“贤德女”称号,成为印度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5. 《百年孤独》如何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答案】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1)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
《百年孤独》所展示的,是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的象征框架下的现代神话,时间的轮回重复,使小说隐含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小说将奇迹显现、鬼魂形象、荒诞不经的情节穿插于故事之中,展示了一个虚实融合、人鬼混杂、现实与超自然现象并存的魔幻世界,形象地审视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充分体现了魔幻与现实相融合的特征。
(2)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并在叙事角度上进行了创新
小说借鉴了超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运用离奇的想象、梦幻以及梦吃来表现布恩迪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