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32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盂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2. 意境

【答案】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简答题

3. 新乐府运动

【答案】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4. 别材别趣

【答案】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出自《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

为诗而发的。

二、简答题

5. 辞达。

【答案】(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

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己矣。”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辞达”的内涵

“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特别是苏拭,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准。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

三、论述题

6. 何谓“评点”?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评点”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①评点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它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

阅读优秀的评点作品,会感到好像有一位非常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人,在随着读者阅读逐字逐句逐段逐回地进行讲解,使读者对作品思想和艺术都能有清楚、透彻的了解。托名袁宏道所写《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认为李卓吾小说评点能“通人慧性”,“开人心胸”,这首先决定于评点者的水平,但也和这种方法有密切关系。由于评点者是在对全书有总体把握、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来评论其中的某一部分的,所以能揭示出这具体的片断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善于看出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中的意义和特点,而这些在读者一般的阅读过程中是常常容易忽略掉的。

②评点形式多样化

评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一两个字来提示其思想意义或艺术特征,例如“画”、“妙”、“真”、“趣”、“如画”、“传神”、“奇文”、“活写”等等。有的则可大段发挥其中的深层含意,如金圣叹评武松打虎,联系赵松雪画马、苏轼画雁诗论“无人态”,来说明此段文字在艺术描写上和诗画艺术美学传统之间的联系。

③评点方法灵活

评点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或是眉批,或是行间夹批,或是插入行文中间评述,或是回前总评,或是回后总评,乃至全书总评,均可视评论内容多少和如何更有利于发挥评点效果而自由选择。评点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故事的进程,一步步地揭示出作者创作目的和艺术表现方法的,使你对任何一个细节描写、任何一句话,都不会轻轻放过,即“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它还可以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前后描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比较;了解作者有意布下的伏线,及其对后面描写所起的作用。

④评点采取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

评点方式所具有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评点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都是密切联系创作实际的,都有具体创作实例作为根据,而不是泛泛空论。当然评点这种方式也有它本身形式所带来的缺点,它往往受一部作品或作品中某一部分的限制,不能从理论上进一步展开,作比较深入的全面、系统分析,有时显得很零碎。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必须把评点、序跋、笔记杂著中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否则就不能反映小说理论批评的全貌。

总之,“评点”滥觞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时期,关于史籍、散文、诗、词、小说、戏曲等的评点,十分普遍,如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点,还有许多诗词的评点等。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