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主要贡献在予创立了( )
A. 葛雷制
B. 昆西教学法
C. 道尔顿制
D. 设计教学法
【答案】D
【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设计的一种教学法,是进步教育的实验之一,其特点是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得到迅速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对英语国家的学校产生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在西欧和苏联被采用,对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国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教育家沃特以推行了“葛宙制”; 帕克赫斯特是道尔顿制的创始人;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帕克的教育改革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昆西制度”著称。
2. 清朝的科举考试中,会试中第者被称之为( )
A. 举人
B. 贡士
C. 秀才
D. 进士
【答案】D
3. 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二种是( )
A. 君臣、父子、兄弟
B. 君臣、父子、夫妇
C. 君臣、父子、朋友
D. 父子、兄弟、夫妇
【答案】B
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什么特点? ( )
A. 尊师爱生
B. 民主平等
C. 教学相长
D. 辨证统一
【答案】C
5. 杜威教育理论成型的标志性著作是( )
A. 《经验与教育》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我的教育信条》
D. 《教育与社会》
【答案】B
,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解析】杜威是美国教育学家,其重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1897《我的教育信条》; 1899《学校与社会》; 1983《经验与教育》。
6. 某学生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这位学生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影响称为场独立性。题中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容易受老师的影响,应是场依存性。
7. 20世纪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 )
A. 自然后果
B. 作业的作用
C. 感官教育
D. 游戏的作用
【答案】C
【解析】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感官教育。她极为重视感官教育,其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练习为主。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专门设计了各种有独创性的教具。在实施感官教育时,蒙台梭利强调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感官教育主要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节律的,故应根据这种发展节律设计并循序渐进地进行感官教育。在感官训练上可采用分解的办法,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进行练习。
8.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答案】B
9. 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衡》
D. 《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经典教育语录的熟悉掌握程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到出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为学之序就是上面所说的,学、问、
,是中庸所划分的思、辨、行。这道题的陷阱就在“出自”二字上,这个为学之序是出自《中庸》
学习过程,《大学》主要讲了三纲领八条目。
10.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 分斋教学
B. 自由讲学
C. 注重考试
D. 藏书读书
【答案】B
11.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