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721(中文专业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2. 隐喻
【答案】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3.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答案】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H.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4.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5.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
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6.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二、简答题
7. 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答案】将形式的“意味”置于人类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就可以赋予“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以科学的内涵。“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将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
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内容和功能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8. 谈谈审美理想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1)审美理想的含义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 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2)审美理想的作用
①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切,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的观照,也不管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
②审美理想是作家对生活的观照和评价
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这种观照和评价功能特别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
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才能否定丑的同时确证美。
9. 如何理解艺术交往论?
【答案】(1)含义
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的交往理论,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点。20世纪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家哈贝马斯在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应用在文学理论上,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成了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特点和类型
广义的艺术交往的特点是创造性,狭义的艺术交往的特点则兼具憧憬性、虚构性与创造性。艺术交往本身具备三种类型:其一,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交往; 其二,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之间的交往; 其只,作为创作对象或鉴赏对象的人物之间的交往。
(3)意义
①艺术交往促进文学活动的最终完成
联系到接受美学的基本理念,更可以看到它受马克思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互动关系理论的启示。如果把马克思关于“铁路”与“消费”关系的比喻换成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那么就会得出“一部文本如果没有被读者阅读,没有被读者理解和‘具体化”它只是可能的潜在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的审美的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文学活动也就没有最终完成”这样的类似的结论。
②艺术交往促进艺术风格的形成
艺术风格作为个人表征与群体表征,乃是社会认知的重要依据。艺术风格与主体特征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风格即人或文如其人”:二者对立的一面为艺术风格对主体特征的背离。
10.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的观点?
【答案】“文如其人”是一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把风格看作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如杜甫、屈原、鲁迅的作品。
(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的阐释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