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衡》

D. 《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经典教育语录的熟悉掌握程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到出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为学之序就是上面所说的,学、问、思、辨、行。这道题的陷阱就在“出自”二字上,这个为学之序是出自《中庸》,是中庸所划分的学习过程,《大学》主要讲了三纲领八条目。

2.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其中,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是,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图式的符号化和语言迅猛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主义和进行群集运算。“守恒”是指无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形式运算阶段,是指思维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这时儿童的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3. “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 )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4. 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

A. 全距

B. 中数和平均数

C. 标准差和方差

D. 差异系数

【答案】C

【解析】中数和平均数是反映集中趋势的集中量数; 全距与标准差和方差是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其中,全距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方差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方后的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在计算标准差和方差时,所有的数据都要参与运算,数值稳定,受抽样影响小,反应灵敏,能比较真实地反应差异的性质,是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5. 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 )

A. 陈鹤琴

B. 梁漱溟

C. 晏阳初

D. 黄炎培

【答案】B

6.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 )

A. 小学低年级

B. 小学中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答案】A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7. 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

A. 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 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8.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

A. 《千字文》

B. 《史糟篇》

C. 《三字经》

D. 《急就篇》

【答案】B

9.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A. 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 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 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 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答案】B

【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10.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除了进士之外,学子比较热衷的是( )

A. 明法

B. 明字

C. 明算

D. 明经

【答案】D

11.20世纪20年代,从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和实业救国为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教育运动,转变为追求革命救国道路的运动是( )。

A. 平民教育运动

B. 勤工俭学运动

C. 工读互助运动

D. 劳工教育运动

【答案】C

【解析】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正式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它融合了泛劳动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它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