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706新闻业务综合之《新闻采访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2

  摘要

一、简述题

1. 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

【答案】(1)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

构成要件包括:①真实; ②指向特定的个人; ③属于本人不愿公开的私生活; ④与公共利益无关,没有公开报道的价值等。

(2)隐性采访中对隐私权的侵害表现

因为调查事件内幕而粗暴侵入到他人不受干预的私生活领域。在隐性采访中,公众的知情权与保护隐私权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非常明显。

(3)对隐性采访的质疑

①容易导致记者伪造身份;

②容易导致记者虚构事实;

③容易导致对他人的骚扰。(5)对隐性采访达成的共识

①在合法的目标下,新闻工作者可以不暴露其身份或职业,而作为一般公众成员在公开场合获取信息。这就是不暴露记者身份的体验式采访。

②如果该信息很重要,且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新闻从业人员也可以进入那些一般来说公众无法到达的地方进行隐性采访。但此行动必须经过法律方面的验证,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以有效规避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

(5)记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我有没有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这么做有公共利益理由上的支持吗?

②是否确实有必要使用这样的手段? 我是否能够用非隐性采访的方法得到同样的采访结果?

2. 深度性报道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深度报道在世界的出现是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人们对战争的前因后果迫切求得详细信息,故这一报道形式便顺乎自然地产生了。

在我国,深度报道产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报道形式。

改革开放的中国,新旧体制在转轨,社会出现一系列失衡与阵痛,广大受众自然产生种种困惑,引发种种思考,于是,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需求,就不仅仅是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的一般性报道就能满足的,而是要追求深层次的信息,要求就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分析、解释,因此,立足于宏观与整体,变对事物的单侧面反映为全方位扫描的深度报道便应运而生。

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