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722法学综合四(宪法、法理学基础、民法总论)之《宪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识

【答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 矛盾

【答案】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 规律及其特点

【答案】(1)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5.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6. 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简答题

7. 简述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差异。

【答案】(1)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市场经济中的政府,

是经济管理员与服务员的角色,是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干预和调控经济,达到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目的的行为。

(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

a. 不同的行业之间通过资源流动使行业资源配置趋于较优的比例;

b. 同一行业内部:通过企业竞争、合并,资源流向效益更好的企业。

②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

a. 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消费者增加购买,企业减少生产;

b.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购买,企业增加生产

③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的“平台”;

④对市场各类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⑤优胜劣汰。

(3)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①在“市场失灵”的场合干预资源配置;

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以避免市场经济活动的过度波动;

③进行资源再配置和收入再分配,即对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以避免公共物品的医乏和收入两极分化;

a. 政府要致力于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教育;

b. 政府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④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

⑤建立新体制的各种基础设施;

⑥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增进市场和弥补协调失灵;

⑦努力保持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正。

(4)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但是市场配置资源具有自身的一些弱点和缺陷,因此,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8.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当然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具有特殊的特点。

(1)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已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