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623中国通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酌金

【答案】酌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酣(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酚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棒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 武帝时,曾藉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酌金律是汉朝政府用于巩固皇权,削弱地方诸侯力量的一种手段。

2. 刘智

【答案】刘智,字介廉,号一斋,清上元(南京)人,为清初回族伊斯兰教著名学者著作家,其修身研阅经史百家之籍,览读西洋书百余种,呕心沥血,潜心著书立说达40余年,遂创具中国特色之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学者誉之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集大成者,广大穆斯林尊奉为“先贤”。刘智一生著书数百卷,《天方典礼》被收入乾隆时编纂之《四库全书》。

3. 二王八司马

,顺宗即位后,【答案】二王八司马是唐永贞革新中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永贞元年(805年)

任用王叔文、王伍、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为“永贞革新”。

4. 《大诰》

【答案】《大诰》是指明朝具有法律效力的特别刑事法规,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随后,其又颁行了《大诘续编》、《大诘三编》。三编《大诘》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其目的在于公布一系列酷刑案件,用以威慑及警戒臣民,使之安分守己。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

《大诰》三编是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治理臣民的记录,也是其推行专制主义的一种手段。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诘》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5. 四大汗国

【答案】四大汗国是指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在世时,把占领区分成三个“兀鲁思”,分别分封给三个儿子。钦察分给了长子术赤,所据花剌子包括模和

,称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康里国故地,都城在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术赤死后,该国为其子

拔都。西辽及畏兀儿故地封给了次子察合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

等地,后称为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皆属之,后来称为窝阔台汗国。蒙古第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大汗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

,称伊儿汗国。 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

6. 租调力役制

【答案】租调力役制是指隋朝的赋税制度,包括租、调、力役三部分,是隋文帝实行“轻摇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 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户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妻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 受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 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减轻租调力役。开皇十年又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7. 上计

【答案】上计是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8. 司马迁

【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 南北面官

【答案】南北面官是辽时期设置的一项政治制度,具体内容为: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均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兼采突厥、回纥以至汉族政权职名,包括北、南府宰相、北、南院大王、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10.十三行

【答案】十三行又称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是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魏晋时期

①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②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揭、氏、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L ~一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2)南北朝时期

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实行“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己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③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爆发,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12.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变化。

【答案】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1)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王朝时,赋税和兵徭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