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4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答案】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刊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编辑,中文版由邹韬奋、金仲华等负责编辑,以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为办刊宗旨,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2. 报禁、台湾报禁

【答案】“报禁,,是指台湾当局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报刊的控制,于20世纪50年代作出的“限证、限张、限印”的规定。限证即当局严格控制登记证,压制新闻事业规模; 限张即限制报纸的张数,控制其内容和业务的发展; 限印即控制其印刷地点和发行场所。以上“三限”被台湾新闻界称为“一报三禁’,,这构成了“报禁”的具体内容。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十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直到80年代,“报禁”才逐渐被解除。

3. 国际新闻社

【答案】国际新闻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采取合作社形式,在武汉成立。同年10月20日在长沙成立并对外发稿,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等。11月,迁至桂林并设总社,成为全国性通讯社,正式对国内外发稿。1939年,香港原有的国际新闻社并入,改为分社。同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国新社”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了一批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社。稿件以通讯为主,向国内和海外华侨报纸发稿,影响很大。1941年皖南事变后,桂林和重庆两社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关闭,香港分社活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新社”在香港重建,继续发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 《开智录》

【答案】《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900年11月1日创刊,是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自办的机关刊物,由郑贯公主编。其后,梁启超聘请郑贯公担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开

第 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