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2.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3. 企业使命

【答案】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职能或根本任务。它是关于企业的基本目标、特征和宗旨的描述,它反映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宗旨和刻意追求的形象。确立企业使命是战略计划管理过程的第一步。

4. 组织冲突

【答案】组织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特别是在变革中是不可避兔的。

5. 横向一体化

【答案】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战略又称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实质是资本在同

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目的是实现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国际化经营是横向一体化的一种形式。

6. 负债比率

【答案】负债比率,是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它反映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与外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率关系。一般来说,在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债务比率可以很高。确定合理的债务比率是企业成功地举债经营的关键。

7. 雇员援助计划

【答案】雇员援助计划是指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EAP 不仅仅是员工的一种福利,同时也是对管理层提供的福利。因为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员工心理援助专家可以为员工和企业提供战略性的心理咨询、确认并解决问题,以创造一个有效、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员工的辅导,对组织环境的分析,帮助HR 处理员工关系的死角,削除可能影响员工绩效的各方面因素,进而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公司形象。帮助识别员工所关心的问题,井且给予解答,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表现,同时影响到整个组织机构业绩目标的实现。

二、简答题

8. 比较规则与程序、规则与政策的区别。

【答案】规则与程序、规则与政策的区别包括:

(1)规则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或不采取某个特殊的或特定的行动。在通常的情况下,一系列规则的总和构成程序。

(2)程序规定了处理问题的例行方法、步骤,即办事手续。程序详细地说明完成某种活动的准确方式,是为了确保政策的落实而制定的。

(3)政策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或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在规定和执行政策时,必须具有一贯性和完整性。

(4)规则不同于程序:①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 ②可以把程序看成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或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

(5)规则也不同于政策。政策的目的是要指导行动,并给执行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 而规则虽然也起指导行动的作用,但是在运用时,执行人员没有自行处理权。

9. 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应具有什么特征?

【答案】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

(1)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这个体系的顶层是组织的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层次是组织的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组织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总目标和战略更多地指向组织较远的未来,并且为组织的未来提供行动框架。这些行动框架必须进一步细化为更多具体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案。在目标体系的基层是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

(2)目标网络。目标网络是从某一具体目标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考察。目标与计划方案,通常均形成所希望的结果和结局的一种网络。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不仅各种规划的执行要协调,而且完成这些规划在时间上也要协调。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组级别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3)目标的多样性。任务和企业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在目标层次体系中的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主管人员不可能有效地追求更多的目标,以2--5个为宜。在考虑追求多个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区分。

(4)目标的可考核性。要让目标可以考核就要将目标量化。目标定量化可能会损失组织运行的些效率,但是对组织活动的控制、成员的奖惩会带来很多方便。有时要用可考核的措辞来说明结果会有更多的困难,对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尤其如此。但原则是:我们只可能规定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

(5)目标的可接受性。根据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因此,如果一个目标要对其接受者产生激发作用,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对一个目标接受接受者来说,如果目标超过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则该目标对其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6)目标的挑战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如果一项工作完成所达的目的对接受者没有多大意义的话. 接受者是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的; 如果完成一项工作,对接受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件,那么接受者也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目标的可接受性和挑战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它们统一起来。

(7)伴随信息反馈性。信息反馈是把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置、目标实施情况不断地反馈给目标设置和实施的参与者,让他们时时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及自己的贡献情况。如果建立了目标再加上反馈,就能更进一步加强员工工作表现。

10.简述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管理科学理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解决军事问题的定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