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住院医师公共科目题库>职业病诊断知识题库

问题:

[单选] 接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的作用机制中,哪一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A . 高铁血红蛋白形成
B . 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减少
C . 氧化型谷胱甘肽的减少
D . 赫恩滋小体的形成
E . 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陷

下列何种变化属于晚期煤矽肺的典型表现() 煤斑。 煤斑旁肺气肿。 煤矽结节。 弥漫性纤维化。 大块纤维化。 肺间质性弥漫性纤维化是下列哪种尘肺的基本病理改变() 棉尘症。 农民肺。 石棉肺。 结节型矽肺。 煤工尘肺。 二氧化硅在化学上是一种() 单质。 化合物。 混合物。 矿物质。 石英石。 治疗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首选药是() 氯磷定。 解磷定。 双复磷。 阿托品。 亚硝酸钠。 VDT作业的主要职业性危害为() 身心紧张。 精神疲劳、四肢酸痛、视力下降。 视觉、骨骼肌、心理紧张。 心理、躯体紧张。 视觉疲劳、坐姿静力作业。 接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的作用机制中,哪一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试题难度:难,此题溶血性贫血作用机制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高铁血红蛋白形成,赫恩滋小体形成,而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者更易引起溶血,仅此四项有关。正确答案为不包括氧化型谷胱甘肽。此外,正常红细胞的生存需要不断供给GSH,这是不能除外GSH的关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