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教育学院996计算机知识综合[专业硕士]之数据库系统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关于查询优化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频繁地向数据库发送的某条查询语句用存储过程来代替,可以提高查询效率
B. 为经常出现在查询条件中的属性建立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
C. 先执行表连接条件,后执行查询条件,有利于提高查询效率
D. 将频繁访问的视图物化并进行维护,有利于提高查询效率
【答案】C
【解析】优化查询常见的方法包括:用存储过程代替频繁向数据库发送的查询语句;为经常出现在查询条件中的属性建立索引并创建和维护频繁访问的物化视图;处理含有表连接的查询时应先执行查询条件再进行表连接。
2. 下列属于数据库应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工作的是( )。
. 标识和理解问题
. 构建关系模式
. 实现应用系统
. 建立功能模型 A. B. C. D.
【答案】A
【解析】需求分析包括标识问题、建立需求模型、描述需求和确认需求等过程。其中,建立需求模型包括需求概述、功能需求、信息需求、性能需求、环境需求和其他需求等。
3. 关于E-R 实体一联系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属性用椭圆形表示、联系用无向边表示
B. 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有:1:1、1:n 和m :n 三类
C.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属性用椭圆形表示、联系用菱形表示
D. 联系不仅局限在实体之间,也存在于实体内部
【答案】A
【解析】E-R 图为实体一联系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构成E-R 图的基本要素是实体型、属性和联系,其表示方法为: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 或m :n )。
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两个实体型之间,也存在于两个以上的实体型之间。同一个实体集内的各实体之间也可以存在联系。
4. 关于E-R 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不正确的叙述是( )。
A. —个1: n 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联系的n 端实体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B. —个1: 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联系的任意一端实体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C. 一个m : 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联系的任意一端实体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D.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实体间的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答案】C
【解析】将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型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①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②一个m : 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 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③一个1: 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 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 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n 端实体 的码。
④一个1: 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⑤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 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⑥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自联系,也可按上述1: 1、1: n和m : n这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⑦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5.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 )。
A. 数据定义、数据操作和数据安全性约束
B.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
C. 数据定义、数据存储和数据操作约束
D. 数据结构、数据存储和数据一致性约束
【答案】B
【解析】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数学形式框架,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数据
模型包含以下三要素:
①数据结构:由一组创建数据库的规则组成。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它是所研究对象类型的集合,也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
②数据操作:定义允许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种类(包括更新和检索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修改数据库结构)。
③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一组完整性规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6. 某个数据仓库中保存有商品销售明细数据表T (商品号,数量,价格,时间),其细节数据保存期为2年,每年销售记录约有5000万条。设前端应用需要针对这些数据进行每月重要商品销售情况与趋势分析,可供用户查询或分析的数据时间跨度最长为5年,为了提高这项分析需求的执行效率,下列方案合理且有效的是( )。
A. 按月份为商品明细数据建立分区,并为商品销售明细数据建立索引,每次分析时根据细节数据实时计算生成月粒度级数据,并用于趋势分析
B. 按月份为商品明细数据建立分区,并为商品销售明细数据建立索引,建立视图VI (商品号,
,将VI 作为数据分析源 日销售总数量,日销售总金额,日期)
C. 在商品号属性上为T 建立索引,建立物化视图V2(商品号,日销售总数量,日销售总金额,,每天根据T 中新产生的数据对V2进行增长式更新,并将V2作为分析数据源 日期)
D. 建立物化视图V3(商品号,月销售总数量,月销售总金额,月份),每天清空V3, 并根据表T 重新计算V3, 并将V3作为分析数据源
【答案】C
【解析】如果每次分析都根据细节数据实时计算,生成月粒度级数据,那么数据量大时效率就会很低。视图是虚表,并不占用存储空间,所以建立视图与提高效率无关。每天清空V3并根据表T 重新计算V3, 将V3作为分析数据源,并不能提高效率。只有C 项方案比较合理有效。
7. 数据流图(DFD )是用于描述结构化方法中( )阶段的工具。
A. 可行性分析
B. 详细设计
C. 需求分析
D. 程序编码
【答案】C
【解析】在需求分析阶段利用数据流图来表示数据与加工之间的关系。
8.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工作包括对数据库的( )。
A. 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的确定以及转储和恢复
B. 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的确定以及系统存储参数的配置
C. 转储和恢复;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重组织和重构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