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复习题4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外纪闻》

【答案】《中外纪闻》的前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5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由强学书局刊行,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十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夕,“拾议一变”。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18期。

2. “皇甫平”评论

【答案】“皇甫平”评论是指1992年初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系列评论文章,是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与评论部负责人等合作写成的。这些陆续见报的署名“皇甫平”的评论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在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3. 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

【答案】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副刊之一。《晨报》于1916年8月15日创刊于北京。李大钊参加该报编辑以后,1919年2月7日,《晨报》宣布把具有副刊性质的第7版改组,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目,使《晨报》第7版变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先革新的副刊。李大钊为该副刊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并刊载了许多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10月起,副刊改成4开4版的单张《晨报副刊》,由孙伏园主编,得到鲁周评论》彻底揭露帝国主义,道破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的本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4. 《字林沪报》

【答案】《字林沪报》是近代上海著名的中文商业报刊。1882年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原名《沪报》,同年8月10日改名为《字林沪报》。该报吸取了《上海新报》的教训,从报名到版式,从用人到内容,都尽量中国化,聘用曾在《申报》工作过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用连史纸印刷,定价合理,重言论、新闻和文艺。在内容方面,曾撰文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在新闻力一面,因和((字林西报》属于同一报系,享有独家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因此经常刊登电传上谕和国外电讯。该报1888年还连载小说《野雯曝言》,随报送阅,是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的开端。1897年,该报出版专载文艺作品的附刊《消闲录》,被认为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900年春,由于销路不好,英文字林西报馆将《字林西报》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后者将其改名为《同文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