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617专业综合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2.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5.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二、简答题
6. 简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答案】(1)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帕雷托(V .Pareto )是最旱对精英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精英这一概念与道德或名誉无关,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他把精英分为两种: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
(2)他认为,只有在具有理想的社会流动和完美的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卓越的才智相联。而社会现实是遗产继承、家庭关系等阻碍着人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自由流动,因此,精英称号与非凡才智相背离。为此,他宣扬最大限度地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
(3)帕雷托认为,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败的表征,这种不平衡的潜在原因是低级阶层中优秀分子的聚集和高等阶层中劣等分子的聚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流动不畅和精英循环受阻。他认为,由于社会的变化和精英能力的丧失,精英地位与能力已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 或者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7. 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
【答案】社会研究的方一法体系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方法论
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2)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
(3)具体方法和技术具体方法和技术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比如自填问卷的方法、结构访问与无结构访问的方法、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的方法、随机抽样的方法、概念操作化的方法、问卷资料的编码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量表制作技术、变量测量技术、实验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
8. 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答案】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从分析人的行动开始。
(1)概念:社会行动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每一单位行动的基本构成都包括:手段、目的、条件和规范等要素。
(2)特征:社会行动都是有特定目标的; 指向某种目标的社会行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境既包含行动的社会环境也包含行动的自然环境,而这两种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是行动者当作手段来利用的; 行动者要在目的和手段方面展开价值评价或价值选择。
(3)原则:根据对社会行动的这些分析,帕森斯提出了研究社会行动的“目的一一手段一一条件”原则,即在目的、手段和条件的联系中把握社会行动。
(4)帕森斯建立了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理论。用“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概念框架中分析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5)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一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
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②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日标。
③情景:是日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日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6)帕森斯指出,这一行动理论有如下几个推论。
①行动是一个时问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
②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因为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
③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即这里所说的主观,是对行动者而言的。
④行动的情景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但其具体内容不是行动理论所研究的。
9. 如何理解西方正在出现的城市郊区化现象?
【答案】(1)城市的郊区化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2)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3)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聚集。
①随着城市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地不仅仅满足于温饱,宽敞的住宅和优美的居住环境自然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由于商业的集中,城市中心的地价往往较高,大气污染严重,高大的建筑使房间的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较恶劣。相比较,郊区的地价较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对城市居民有较大吸引力。
②经济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把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连在了一起,人们可以比较方便和快捷地往返于城区和郊区之间。这也是形成郊区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4)郊区化是符合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或多或少地解决了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短缺等问题。郊区化的结果是把郊区变成了市区的延展,最终扩大了城市社区的影响范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