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802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0而小于1?
【答案】一般情况下,可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人于0而小于。分析如下: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口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
向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不
增加消费,
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
,因此,一般,所以,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
。只要不等于1或0,就有0 (2)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0时,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哪怕是借钱也必须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例如,如图所示,当收入低于y 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l 。这是因为,当收入低于y 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APC > 1 。 图 消费曲线 2. 除收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 它们如何作用? 【答案】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原因,尤其是短期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0,有时候它会大于1。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 (1)利率。传统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以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刺激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一方面,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因此会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得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更加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必须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一般而言,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会导致储蓄增加。对高收入者来说,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则实际收入下降。如果消费者想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 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3)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则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小。 (4)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要增强。 3.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构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即为什么y=c+i+g+(x-m )而不是y=c+i+g+tr +(x-m )? 【答案】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政府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造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 4. 为什么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而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计入GDP'? 【答案】现代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里创造了多少财富,只能用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来度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收入和支出法来计量GDP 。非市场经济活动是无法包括到收入和支出的范围中来的,例如,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活动等都没有经过市场交易,既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收入,也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支出,因此,无法计入GDP 。 二、论述题 5.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案】(1)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和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对非银行系统而言则是一种资产。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M S =B*M,其中,M s 代表货币供应量,B 代表基础货币,M 代表货币乘数。因此,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其中,基础货币受四项因素影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净额、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净额、国外资产负债净额和其他资产负债净额。这四个净额的增加,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应量减少。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供给模型,其中,M s 代表货币供给量,r d 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e 代表超额准备率,r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 t 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k 代表现金漏损率,B 代表基础货币。 (2)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调控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 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改变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①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这可以强制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②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超额准备。显然,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调整,商业银行可以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相应改变从中央银行的借款量; ③改变再贷款规模,这是在发展中国家及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意向性)。当货币供求的总趋势是供过于求时,这种方式则带有普遍的强制性。同样,再贷款规模的变化首先改变的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从而改变超额准备额; ④在公开市场上售出或买进政府债券,等于直接减少或者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因为通过结算,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额的减少或增加。 以上四种方式中,除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外,其他三种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选择性。因此,尽管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作用并不直接。 (3)商业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两种行为会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调整超额准备金率; 二是变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①调整超额准备金率。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是银行持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没有发放贷款的部分,因此没有参与货币的创造,因为第一级银行发放的贷款少,次级银行收进的存款就少,货币乘数自然就小。据此,可以推论: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增加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缩小。相应地,货币供给量也会减少。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变大,从而货币供给量也会增加。 ②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