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南昌起义
【答案】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为挽救革命失败而决定发动的,具体领导者有周恩来、朱德、叶挺、叶剑英等。8月1日2时起义开始,数小时后,胜利占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在南昌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成立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有国民党“左派”
,人士参加的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联席会议宣言》和《中央委员宣言》。
8月3日至7日,起义军按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南下,随后接连遭受敌人攻击。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起义主要领导人分批撤离部队,周恩来取道香港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工作。起义军一部进人海陆丰地区; 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这次起义由于缺乏坚持革命的经验等原因,在进入广东后遭遇强大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为了把党的工作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于1978年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全会之前,党中央专门召开了历时36天的工作会议,为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3. 《塘沽协定》
【答案】《塘沽协定》是1932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撤军协定。1932年,日军侵占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1932年5月31日,国民政府派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协定。主要内容为: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坛、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不得有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日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式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以保护。日军如证实中国军队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撤退线追击,自动回到长城一线。长城线以南,及第
一项所示之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此协定实际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承认了冀东为“非武装区”。这样,整个华北门户洞开,日
军随时可以进占冀察和平津。《塘沽协定》是蒋介石政府在民族危急关头与日本妥协的具体表现。
4. 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5.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答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军队,简称八路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合作抗日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全军共4~5万余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6. “二十一条”
【答案】“二十一条”是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是:①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 ②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长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 ③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未经公司同意,不准他人开采附近矿山; ④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 ⑤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将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潮州间之铁路建筑权给予日本,允许日本在福建省有投资修筑铁路及开采矿产的优先权。
7. 尚校院系调整
【答案】高校院系调整是指为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的高等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院系调整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到1953年基本完成。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的学生进人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调整工作以华北的北京、天津,华东的上海、南京为重点,先确定专业设置,然后统一调配师资。经过这次调整,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但也存在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取消专业等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
8. 冀察政务委员会
【答案】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于1935年底设立的临时地方行政机关。由宋哲元任委员长,负责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务,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它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是一个半独立性质的机构,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汉奸势力对它有很大影响和控制力。
二、论述题
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是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是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遵循的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0.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答案】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土地大国,土地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中国社会。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土地政策演变:
(1)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色彩,并且也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太平天国的土地改革以失败告终。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节约资本,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流于形式,从来没有实行过。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路线是在总结了《井閃山土地法》成败基础上所提出的,并且在根据地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一路线在当时调动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