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8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沦陷区文学
【答案】沦陷区文学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形成了华北沦陷区文学,在此之前,己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
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有官办汉奸文学,有鸳鸯蝴蝶派之类的消遣文学; 比较有积极意义、且能在当时得到生存发展的则是另一类文学,即没有特别鲜明的政治倾向,却能忠于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社会或个人内心的某一方面作了比较真实的反映并有所针贬的一些作品,同时也有一些进步和爱国的作家在沦陷区坚持文艺创作活动。
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答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文艺座谈会时发表的讲话。《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为革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文艺方针政策的提出,对我国现代乃至当代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与传声筒,失去了其自主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3. 《在酒楼上》
【答案】《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吕纬甫的悲剧,针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 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4. 《咀华集》
【答案】《咀华集》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在书中,他表达了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其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李健吾
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5. 《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6. “随感录”作家群
【答案】“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7. 孤岛文学
【答案】孤岛文学是孤岛时期的文学流派,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R 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开展的抗日爱国文学运动。八一三事变后,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外,上海其他地区全部沦陷,这两处租界犹如孤岛一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革命的进步的作家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坚持革命文学的光荣传统,出版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和文艺刊物,演出了不少进步戏剧,宣传抗日爱国思想,鼓舞了上海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这种局面共持续四年又一个月,因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进占上海租界,孤岛文学运动被迫终止。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杂文以唐技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 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
8. 社会剖析小说
【答案】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作品为代表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湘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9. 人的文学
【答案】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主张。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
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它紧紧把握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根本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确立了文学革命的方向,使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重要的特色。
10.三大主义
【答案】“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二、简答题
11.简析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及局限。
【答案】(1)《女神》的创作特色
①思想内容上:狂飘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展示
《女神》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因此《女神》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直到1940年代,它们经过置换和变形,仍为不少诗人沿袭。
②形式上:诗体解放和古典诗歌技巧的沿用
在诗的形式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的创造。为了打破一切旧的诗形,反映崭新的思想内容,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诗人还创造了把诗与散文、打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女神》继旱期白话诗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尝试后,同样以其破坏性使新诗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郭沫若宣称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为此,他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泰戈尔,特别是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日本诗坛废除徘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其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依据情绪的波动构成“自然的音节”,来表现其情绪消长,一方面诗里的爱和恨大多强化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仍然都稳妥地保持着情绪与音节变化的呼应,特别是善于密集地、对应地使用“啊”“哟”这类叹词,作为独立或者附属性的音节单位,以显示内在情绪的律动与力度。五四新诗出现以后,《女神》是第一批创造出这种情绪节奏的诗歌代表作。
③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运用